• 188阅读
  • 0回复

黄河故道上的绿色希望——看冠县林业如何实现跨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29
第8版(经济专页)
专栏:

黄河故道上的绿色希望
——看冠县林业如何实现跨越
司印居 林东全
  20世纪60年代末,山东冠县兴起一场绿色革命,70万冠县人民战风沙、兴水利、植树造林,发展果园,为我国平原绿化、治沙造林铸起一座历史性的丰碑。
  结构调整:从“单一”到“多彩”
  坐落在鲁西平原上的冠县,百里黄河故道贯穿南北,全县170多万亩土地,多系沙壤土地,适宜发展以鸭梨为主的林果生产,到2000年,这个县果树面积发展到40多万亩。这意味着冠县的果农、与果树相关的产业,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国际市场的压力。
  提起鸭梨销售,至今让冠县人难以忘怀。1990年,冠县人尝到了市场经济的苦涩,一筐梨换不了1公斤小麦。梨区地头、路沟、果品市场边上,被倒掉的烂梨到处都是。
  如何让冠县的林果业再创辉煌?几年中,冠县运用科技和市场的手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资600多万元,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优质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和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先后培训推广了科学施肥、适时修剪、棚架式栽培、铺反光膜、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从国内外引进名、特、优梨、苹果等新品种27个,改接劣质梨园6万亩。尔后,他们与外商和国内大专院校、果树研究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建设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此举果然奏效,该县生产的“黄河浪”牌鸭梨,“冠林”牌红富士苹果被省注册为绿色无公害食品。去年,冠县鸭梨一举打入国外市场,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无尽的财源。
  为使冠县果业从单一向多品种果品转变,他们从辽宁果树研究所、泰安等地引进了桃、杏、李、葡萄、草莓等10多个早熟反季节水果新品种。在此基础上,该县因势利导,发动农民种大棚水果,全县大棚水果迅速发展到3000余个,面积达2400余亩,年总产37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年增收3700多万元。
  造林绿化:从“单治”到“综治”
  穿行在冠县大地上,视野中,一条条道路变成了绿色的屏障,一条条河渠和古老的黄河故道郁郁葱葱。随行的县林业局长王桂君说:“这是我县造林绿化从‘单治’到‘综治’的结果。”
  40年寒来暑往,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善黄河故道沙区生态环境为目的,实施综合开发战略,由单纯生态防护型向高效生态经济效益型转变。在实施中,一是对固定沙荒100亩为一个网格,四周营造通风结构林带,网格内建起了两万亩以毛白杨为主的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是对半固定沙荒706亩为一个网格,四周营造稀疏结构林带,网格内建立了7万亩以梨为主的名、特、优、稀果树基地。三是对流动沙荒和部分盐碱涝洼荒地每30亩至50亩为一个网格,四周营造紧密结构林带,网格内建成了3000亩鸡、鱼、羊、猪养殖基地。几年来,通过大兵团作战、联乡联村、分片治理等形式,共植树600万株,治理沙荒地10万亩,使全县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办林业,冠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推进林权改革,通过竞价拍卖、招标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经营林业,建立起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彻底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林业产业:从“短链”到“长链”
  发展林产品深加工,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解决林特产品“卖难”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为此,冠县以搞工业的理念来发展林产品加工业,通过优先安排用地、给予政府贴息贷款或补助、减免有关规费等手段,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工商个体企业投资兴办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短短几年间,全县先后建起了大大小小的企业500多处,年收入过千万元。龙头企业有效地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商品市场连接起来,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林多叶多,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以食草为主的畜牧业,扶持畜牧专业村和饲养专业大户,在经济林集中区域或草资源丰富的区域建立养牛、养羊基地。目前,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00个,养殖小区160个,畜牧专业大户5000余家,牛、羊饲养量均比3年前增长30%以上,特别是羊的饲养量突破了100万只,成为全省养羊大县。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肉食、皮革加工业,加工业又带动了运输、饮食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林果业和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其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65%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