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安徽:工业化锻造发展脊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22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安徽:工业化锻造发展脊梁
  本报记者 刘杰 何聪
  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誉的安徽省霍山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由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县。如今,霍山县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5%,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县财力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霍山的变化是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放眼江淮大地,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咬”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全省工业有了重大突破,近5年来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6.7%的高速度攀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43%以上。今年,在遭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重创下,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仍增长9.5%,财政收入增长30.69%,为近6年来的最高增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朱先发感慨地说:“当前安徽经济的活力,就在于全力锻造工业化这一发展的脊梁!”
  解“三低”症结,挺工业脊梁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一直面临着财力不足、百姓不富的尴尬。比较沿海发达地区,审视本省发展实际,安徽的决策层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度的“三低”症结,是安徽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们不断探索着发展的突破口。从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到借江出海、抢占先机,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一次次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安徽人看准了:工业“腿短”是最大的弱项,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高经济外向度。安徽要崛起,就得挺起工业的脊梁!
  繁昌县于20世纪70年代兴办国有“五小”企业,8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两次掀起兴办工业的高潮,繁昌也一度繁荣昌盛。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些企业由于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到了1999年,全县17户重点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7.5%,繁昌经济随之低迷。然而繁昌抓工业强县的劲头并没有放松,他们针对实际推进企业改革改制,激活了工业企业。记者了解到,率先完成改制的16户工业企业2002年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比改制前的1999年增长了6倍多,使繁昌重新回到了发展的快车道。
  酥梨产量占全省80%以上的砀山县,近年来梨产量高了,可农民的收入降低了,县财政也减弱了。这“一高一低一弱”的现象,引起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深思,如何解症结、觅出路?县里提出引入工业理念办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思路。今年初,砀山引进全省农业化龙头企业丰原集团,投资1亿多元兴建浓缩梨汁厂,还要建七八千吨的大冷藏库。浙江、江苏几十家3万吨以上的罐头厂也随之进入砀山。“以后水果不光好销了,还会有个好价钱。”砀山县县长张存秀告诉记者:“就是一斤增加一分钱,农民也能增收3000万元。”
  走进古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之誉的铜都铜陵,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铜陵人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铜单一”结构,正在构筑建材、冶金、纺织工业新优势,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铜产业。他们较早地从资本市场寻找资金构建铜业板块,铜都铜业、铜峰电子、三佳模具、精达铜材4家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近20亿元。大量资金的注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优化升级了铜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铜陵的铜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铜及相关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说:“不加快发展工业,安徽就没有出路!没有工业的强大,就不会有安徽经济的腾飞。”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安徽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大讨论。在此基础上,一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未来几年里,安徽将加快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能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等8大基地,在工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本”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本。”丰原集团的前身是濒临破产的蚌埠柠檬酸厂。近年来,这家企业通过连续3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尤其是由玉米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使生产成本陡降30%,企业枯木逢春。随之,丰原又投入巨资研发乳酸膜分离技术,解决了洁净生产问题。目前总投资16亿元的燃料酒精等一系列项目进展顺利。年加工700万吨玉米的能力,不仅带动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而且使丰原集团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和出口基地。
  6年前钢材价格逐月下滑,马鞍山钢铁公司挖潜增产,哪知产量增了18万吨,利润却减少6000万元,产品还多次被用户拒之门外。痛定思痛,马钢决定研发“拳头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他们投资数十亿元,上马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H型钢生产线;投资22亿元,完成了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等工程及30多项“短平快”技改项目。技改成果铸就新优势,2002年马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在马钢技术中心,记者了解到,马钢新产品开发项目正成倍增长,投资52亿元的薄板项目、投资3亿元的车轮项目等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一大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抓大”的同时,安徽不忘“活小”,将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同推进中小工业企业的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对数量占99%的中小企业,实施“强专、扩精、优特、拓新”战略,培育壮大一批工业“小龙”,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的宁国,走的就是“专精特新”的工业发展之路。近年来,在山沟沟里成长出被誉为“亚洲钢球大王”的凤形集团等规模工业企业59家,形成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球、水泥、化肥、农产品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其中橡胶汽车密封件、耐磨球、灯具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0%和80%。
  目前,安徽全省156家国家和省级企业中心已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平台。去年,安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290.5亿元,新产品产值达239.3亿元。今年以来,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7月末,已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0多亿元,同比增长92.7%。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发展工业,振兴经济,离不开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安徽从完善法制和规范行政审批入手,创造有利于企业竞相发展的环境。从2000年底开始,安徽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568项,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27项;清理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废止1701件,修改380件,从而在政策、体制和法制环境上为企业发展“畅路提速”。
  合肥市专门成立外企办公室和投诉中心,制定出台一系列服务企业的政策,并实行联系企业负责制,落实专门人员为企业服务,每年对行政机关为企业的服务进行测评。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合肥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龙头的四区三县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加快,最近一年来,就有100多亿元的资金注入,100多家企业入驻。
  日前记者在芜湖市马塘区政府看到,6层办公楼上,“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的绿色大字分外抢眼。原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塘区区长孙再平遇到急着租房拓业的双鹤公司老板李道月,为解双鹤燃眉之急,区里把一处办公楼层借给双鹤,并让双鹤在楼顶上做起了广告。心诚招得凤凰来。现在双鹤一个新的生产基地正在马塘酝酿上马。浙江诸暨弹簧厂老板听说“双鹤借房”的事后,很是感动,也拍板在马塘区投资建设一个汽车配件厂。短短一年多时间,马塘区已进驻52家企业,引资5亿多元。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承东启西的安徽,抢抓机遇谋发展,大开放是主战略,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如此反复强调。非典疫情过后,安徽立刻召开了招商引资表彰动员大会,最近又召开了强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以招商引资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省委、省政府还作出重大决策,要在大企业整体招商、股权招商上迈开大步。到2007年,全省所有重点骨干企业将以各种形式同国内外大企业展开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形成带动力,成为“大脊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