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阅读
  • 0回复

新疆:四轮驱动打造新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26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新疆:四轮驱动打造新牧业
本报记者 王慧敏
  油汪汪的绿,从山脚朝山顶蔓延,一直蔓到了远远的雪线下。薅一撮肥肥的酥油草,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副州长李革华脸上溢出灿烂的笑容:“就在前几年,这里的地,还几乎全裸着呐!草刚一露头,早被牛羊啃得精光。连草根也被山羊给刨出来了。”
  说起草场质变的原因,李革华归结为,这是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结果。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新疆大力实施“草原保护工程”,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牧民稳定增加收入。
  搞生态置换,让草场恢复植被
  畜牧业是新疆传统产业。但近年来谈起畜牧业,新疆人多少有些底气不足。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分量与新疆的畜牧资源优势不相吻合,畜牧业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要从青海、甘肃调进大量畜产品才能满足新疆市场的需求。
  使人忧虑的是,新疆草原超载率超过了60%,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00%以上。由于超载,全疆85%的天然草场出现退化和沙化,产草率下降30%至50%。草地退化又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减少,不食草、毒害草增多,牲畜个体逐年变小,鼠害和蝗灾发生面积和强度上升。
  新疆畜牧厅厅长胡拜都拉有个比喻:“新疆的草原太累了!我们要让青山打个盹,让草场喘口气。”他将具体做法归纳为“轻、严、重”三个字:在山区草场轻度放牧,在荒漠草场严禁放牧,把重点放在绿洲人工草料基地建设上。
  如何重振畜牧业雄风?新疆的破题之笔是草原生态置换。
  胡拜都拉厅长说:“过去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只是在种类上调整,那是应变式农牧业,是短期行为。只有提高了土地转换效率,才能保持良性循环。”
  从今年年初开始,新疆大刀阔斧地实施“草原保护工程”。计划今后5年对4000万亩草原进行封育围栏,实行禁牧或休牧,以恢复草原植被。同时,拟建设3000万亩的高效人工草料基地来置换近2.5亿亩天然草场,并限制草原牲畜数量的增长。
  这一措施才推行了一个牧季,已初见成效。记者日前横穿天山山脉,亲眼看到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凡实行禁牧休牧之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克州的玉其塔什草场,牧民吐尔干·艾里木正在挥镰打草,他喜滋滋地说,已经快20年没有这种享受了。
  兴牧区水利,为畜牧业固体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少雨,自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水是维系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最重要的因素。生产1公斤干草需水300—800公斤。有灌溉条件的草原产草量是天然草原的几倍到几十倍。历史上,牧民们‘逐水草而居’,是对水与草原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王世江如是介绍。
  他说,长期以来,我们几乎把全部的目光都投向了农区水利,对牧区水利却重视不够。新疆基本上处于靠天养畜状况。近年来,牧区兴建了一批塘坝、灌区、供水等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些工作与当前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新疆灌溉草场面积不足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因此,新疆的草原生态要真正走向良性循环,必须大兴牧区水利。
  斯姆哈纳村坐落在昆仑山的褶皱里。这个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小村,以前完全靠天养畜。村里最年长的吐尔库孜老人回忆说:“这里雨水稀罕得很,年年夏秋全家得赶着畜群不停地追撵水草。到了冬天,草料不够,哪一年都会有牲畜饿死。有一年夏天碰上大旱,家里的36只羊只剩下了7只。”
说起现在,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执意让记者跟他到屋外看看:“你瞧,现在的草,牛娃子进去连头上的角角都看不见了。”去年春天,当地政府在定居点周围修了塘坝,引来了水。这一下子,附近的草场都能浇上了。放牧不但不用再往远处走,冬天还能存不少草料。
  用不了多久,新疆的大部分牧民都会像吐尔库孜老人那样过上安稳的生活。目前,一项打造新疆新型牧区水利的规划论证完毕。按照这个规划,今后几年,新疆将投资100亿元用于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水利基本建设,在南北疆牧区建设850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将使新疆牧区的生产方式由一年四季放牧变为两季放牧两季舍饲。
  建良繁体系,提高畜群质量
  单论奶牛存栏数,2002年新疆达到135万头,全国第一。但是,若论符合奶牛标准的良种奶牛和改良牛,新疆只有25万头。新疆奶牛年均单产鲜奶1500公斤,全国平均水平是350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则达5500公斤。也就是说,人家一头牛顶了新疆好几头牛。
  在年初的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指出:“新疆发展畜牧业,不能再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必须注重质的提高,切实把畜牧业的增长方式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品种良种化程度是畜牧业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畜牧业生产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关键。新疆抓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第一招放在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依托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呼图壁种牛场等单位的胚胎生产与技术力量,畜牧厅开始在全疆大力开展胚胎移植繁殖技术推广。呼图壁种牛场技术员告诉记者:以前牛的品种改良,一般是从国外购进良种牛,便宜的要二三万元,贵的五六万元。一头母牛购进后能产8胎就不错了。即便全部成活,每头牛犊分摊的母牛成本费就得三四千元。现在牛场改变了生产方式——由生产种牛转向生产胚胎,成本大大降低,今年一年就可生产胚胎1万多枚。
  采用这样的技术,新疆计划在5年内,将牛、羊的良种化程度提高到70%以上,猪禽的良种化程度提高到90%以上。良种在畜牧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在畜群数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新疆畜牧业的产值将翻一番。
  新疆抓畜群质量,不但注重源头,更注重全过程的质量优化。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四周的高山和长长的河西走廊的阻隔,使它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抓住这一优势,新疆大打“绿色”牌。日前在乌鲁木齐市东戈壁农场看到,这里的牛、羊都神气地戴着“耳环”,上有四排数字,表明了牛羊的所在地和种类等。新疆规定,凡是没有免疫耳标的动物将不得进入流通领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屠宰、运输无免疫耳标的动物。
  扶龙头企业,促可持续发展
  加工滞后一直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以奶业为例,到2002年底,全疆牛奶的商品率只有26.3%。全疆乳品加工量不到关内一家大中型乳品加工厂一年的产量。乳品工业总产值不足4个亿。
  去年下半年开始,新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半年多时间,新疆的畜牧加工业火速发展起来。维维投资1.5亿元,新增鲜奶加工能力100吨;麦趣尔投资1.86亿元,新增鲜奶加工能力200吨;德隆集团投资4亿元建成3座现代化乳品厂……
  在新源县塔勒德乡的乡村公路上,记者看到牧民阿不都克里木笑眯眯地牵着他的4头黑白花奶牛往家里走。这个早上他卖了150多元。他告诉记者,6年前开始养奶牛,前几年却伤透了脑筋。牛到了产奶期,你不挤奶不行。可挤了奶,全家吃不完,又没处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奶被倒掉。现在好了,州上一家乳品企业在乡上设了挤奶站,有多少奶收多少。明年他准备再买两头牛。
  新疆畜牧厅厅长胡拜都拉自豪地说:“现在,新疆畜牧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四个轮子一起转起来了:有了牧区水利的‘强筋固体’,草原会走向良性循环;有了优质草原和良繁体系做后盾,必然会生产出优质的畜群;优质的畜群再经过高效的龙头企业的加工,新疆的畜牧业能不增效?农牧民能不增收?”
  据自治区畜牧厅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牲畜出栏1363万只(头),同比增长7%;肉类产量48.5万吨,同比增长9.95%;奶类56万吨,同比增长21.2%;禽蛋9.8万吨,同比增长6.3%;绵羊毛7.5万吨,同比增长4.1%。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了新疆畜牧业充满希望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