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光荣的脚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9-21
第4版()
专栏:祖国在前进

光荣的脚印
菊楼
“我们越往前看,就越觉得高兴,就越觉得生活的有意义。今天在这儿建设好了,明天我们就往前走了,明天在那儿建设好了,后天我们就更往前走了。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是我们的光荣,人民的幸福。”
——修筑康藏公路部队战士吴海舟的话
在连部的帆布篷帐里,在冰冻的地皮上,通信员铺上了一层干树枝,这是康藏高原上最优等的卧铺。副连长问我:“可以睡吗?”没等我回答,他接着说:“在到雀儿山上的第一天,我在晚上查铺的时候,就用这句话问过战士,其实,我不用问,事实已经说明是很不可以睡的。在这没有一寸平地的山坡上,有的战士睡的半截身子已经滑到篷帐外面去了,雪被温暖的被子融解成稀溜溜的水。可是你猜战士怎么说?”
“怎么说?”
“他们说:‘报告连长,这很好啊!在这钢丝床底下,还有自来水哪!’战士们从冻得发青的嘴唇里吐出这样快乐而幽默的语言,真使我感动,我说:‘是的,同志们,这就是光荣’。”
连长的感动,深深地感染着我,我问连长:“为什么我们部队的指战员都能把吃苦看作是快乐,是光荣哪?”
连长用手摊开一份远路寄来的苏联画报说:“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爱争先读到它,因为这会使我们站在湍急的冰流边上幻想:这里将来也要修起第聂伯河水力发电站式的堰堤;这会使我们走在一片平广的大草原上幻想:这里将来也要盖起一座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工厂式的工厂!”他合上画报,热情地说:“就是这种思想,把眼睛看向明天的思想,使我们在这荒漠的祖国边疆工作,永远感到是种快乐,是种光荣。”这时,帐篷外面的狂风正卷裹着沙石,把篷布吹打得簌簌作响。连长把帐篷的进口处紧紧一拉说:“没有我们今天的住帐篷,那会有康藏人民明天的住洋楼呢?”
这位副连长的名字叫陈家才,我和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他那饱含着智慧的眼睛,却总在我的思想里晶晶发光。因为我还听指导员谈起在一九五○年修筑折多山公路的时候,他的一段故事:
六月里的折多山上,正是康藏人民所形容的要“淋破头”的时候。每天早晨太阳微微露出些憔悴的颜色,便被云雾吞没。片刻,便是暴雨夹杂着小卵石似的冰雹,狠命地泼打下来。
这时,有堆五公尺高的塌方,横梗在已经全部修好的折多山的公路上。山西面的部队,干粮袋已经倒空,行军锅里面正在煮着野菜,而装满着大米、罐头的汽车,却只能停在山东面,急躁地响着车笛。
要把这塌方开成宽广的路堑,这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这个连。在交代任务时,教导员说:“工程师计算,这塌方的土块和碎石共有一千七百方,需要工时一个月。可是康藏人民希望的是:‘快通车啊!’山西边的部队也希望着:‘快通车啊!’所以我的命令是:二十天。”
连长没有一点吞吐地说了一个:“是。”全连的指战员便立刻在拌着泥浆的石块中战斗起来。有个战士把一块二百多斤的山石放在脊梁骨上,驮着把它扔进深涧。有个战士踏在山巅的稀泥上,一直滑到山腰,才被棵树藤挂住。但他爬上来,却摸着被磨破的皮肤说:“算是坐了一次康藏的电梯。”他马上又用钢钎去撬石块。可是这样忘我地劳动了一天,在晚上连长统计战果的时候,只有七十多方。”
这夜,连长几乎一分钟也没躺下,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迅速把一千七百多方的塌方搬掉,完成上级所交给的任务。黎明时,他召集了全连指战员,研究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从大山上挖道深壕,汇聚雨水,冲平小山。
战士们顺利地挖成了壕沟。果然,不出三天,雨水便驯服地汇聚在深壕里,奋发地冲向小山,小山石的泥浆刷清了,小石子冲跑了,大石块也很快地搬光了。不到七天,这里已成了条平整的大路。
在汽车轮子辗上这条大路时,连长正向教导员报告:“按照您的命令,提前十三天完成,按照工程师的计算,提前二十三天多。”(摘自“西南文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