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看“曙光照耀着莫斯科”
林淡秋发表于 1952-11-30 00:00
,懂得“联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集体农庄庄员里灼夫对女厂长的女儿桑妮亚·尚且娃说:“……比如说,我们拖拉机驾驶员需要好的衣料,工厂供应他们。可是工厂需要好的羊毛,到什么地方去拿呢?从集体农庄,从国家农场。这才是我所说的联系。假如羊毛不好,那就是说羊养得不好。那么,是谁来教导农民科学地养羊呢?是科学家。……你简直说不清楚,这联系是从哪儿开始,又是到什么地方结束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朋友?”朋友们明白了:假使每个在这种联系制度中工作的人都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而且都知道生产最好最美丽的物品,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可以得到共产主义!
然而莫斯科维奇卡纺织工厂女厂长不明白。
她反对什么联系制度,轻视美术家们的热情帮助,不懂得他们的专门知识和艺术才能对纺织工厂的作用,因为她不知道共产主义的曙光已经照耀着莫斯科了。
就这样,就因为她体会不到苏维埃劳动人民热切要求用日新月异的劳动创造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依然用老眼光看新事物,所以脱离了群众。虽然像她自己所说,她是在这个工厂里跟工人们一起长大的,能叫出她们每个人的小名,参加过她们中很多人的结婚典礼,然而她并不理解她们。她在自己和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孤单地、精疲力倦地跟对方进行激烈的思想战,而她的最触目的“敌人”便是工厂党委书记库烈聘和她自己的女儿桑妮亚。
库烈聘是一个优秀党务工作人员的出色形象,“他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脸部的每一表情,都表现出他是个身心健全的人。”他从大学到部队,又从部队到工厂,业务水平不高,愿意虚心学习,但他热爱生活,理解苏维埃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信任群众劳动创造的无限力量,主张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因此他非常喜欢朗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诗句:
“明天我们将要痛饮,
世界上的甘露……”
“把世界倾倒过来,
像倾倒一只酒杯……”
就在这样党委书记的领导、教育和培养下,在以安妞达为代表的工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女厂长的女儿桑妮亚便很快地成长起来,成为先进的生产革新者。这位有美术天才的少女,一开始便把全部心血灌注在美丽花布的创作上。天边落日的颜色吸引着她,老妇人身上的披肩的古老而美妙的花纹也吸引着她,她无时无刻不想把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她到处搜求美丽的图案,收集民间老艺术家的刺绣和手织品,请教美术学院的老教授,吸引美术家们来参加美化产品的工作。她参加青年“标准小组”,组织车间联系小组。母亲的不断阻挠,第一次试印的失败,都使她痛苦,但没有使她灰心。她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普通的白布变成了云彩一样的耀眼的花布了。
这是苏维埃国家新的一代,美和力量的化身,欢迎共产主义曙光的热情的歌手,斯大林旗下不可战胜的和平近卫军!
“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用它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大的艺术力量,磁石吸铁似地吸住了新中国的观众,不由得你不激动、欢跃、歌唱。剧作者苏洛夫用他的尖锐的笔锋,突入到苏维埃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深处,使人信服地表现了解决苏维埃社会中本质矛盾的汹涌澎湃的革新动力。这种动力不但表现在库烈聘、桑妮亚、安妞达们的身上,而且表现在女厂长内心的深刻矛盾上。在她的保守思想的重压下,我们处处看到她的真实灵魂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虽不过像电光的一闪,但也足以照出她对新生活的不可遏止的渴望。在莫斯科的河边,在野游工人队伍的跟前,她居然违反平日的习惯,突然狂舞起来,这正是那种“渴望”的火花的喷射。当她在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下解除了保守思想的重压,卸下了“自满”的包袱的时候,她对新生活的欲求便全部表现出来了。她在工厂党委会上公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亲手印出第一码新式漂亮花布,容光焕发地接受了党委书记库烈聘对她们一家三代的祝贺,同着爱人到外边去欣赏曙光的美丽了。
“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给予新中国观众绝大的鼓舞。回顾血迹斑斑的人类的历史,仰望着莫斯科的曙光,我们应该懂得每一滴血、每一滴汗、每一件细小的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了。
“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在艺术创作上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它启发我们怎样深入现实发掘社会的矛盾,怎样塑造血肉丰满、性格分明的艺术形象,怎样取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这个艺术品的光辉的照耀下,各种程度不同的概念化、公式化作品,是显得多么干瘪和苍白!
这个剧在我国东北的长期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它无疑地也要博得北京观众的欢呼。对于东北艺术剧院同志们在这个剧上的辛勤努力和出色的贡献,我们只有感谢。至于对演出的具体意见,只好属望于戏剧界的专家们。(附图片)
在“莫斯科维奇卡纺织工厂”的大门口群众当面向女厂长提意见,要求出产美丽的印花布
工厂党委书记库烈聘接受桑妮亚入党
工业部副部长严厉批评女厂长
美丽的印花布试验成功了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