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沂蒙公安
高振发表于 1992-12-31 00:00
祊河失去了往日的温柔,妖魔样狰狞着白齿似的恶浪,舔着血舌似的潮头,似乎要把这近三千年的古城漂起来。局党委一班人率450名干警风驰电掣驰骋在抗洪救灾第一线。3名群众被困在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上,李希文率先登上冲锋舟,疾进浪谷,一个洪峰卷来,人仰舟翻,但没有一人往岸上游,而是激流勇进,猛向群众靠拢……一名老人从上游被洪水冲下,沈玉龙不顾沂河桥上水至腰深,带人冲上桥心,在浪头铺天盖来的当口,抓住老人的衣角……又有6名群众被水淹,数十名烈火般的干警,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洪水洗浴了干警的心灵,绿韵染明了群众的眼睛,地区公安处给20多名干警记功嘉奖,省公安厅给他们记集体三等功。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临沂市公安局“1991年抗洪救灾先进单位”,授予孙景瑞“1991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橄榄绿是生命之本色,是警民水乳之情的升华。
现代化社会生活是一个大系统,环环相扣,交通安全更是扣人心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车万车街上开。街衢如织的临沂市,阡陌交通,人流如潮,举步维难;车辆如梭,交叉争抢道口,高峰期交警全部投入,依然怨声载道。局领导一班人走上街头路口,细致研究:实行专群结合,聘任组建一支人民交通管理员队伍,100多名头戴黄帽、手执“杏黄旗”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在街口站干线,他们和交通警察同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极好地构成了一幅繁荣、和谐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三尺岗台,7小时站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转体挥手之间,为行人司机摆动幸福的橄榄枝。创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服务,要让警岗充满爱。分管交通的副局长杨生职务变了,工作干劲没有变,站高峰岗,节假日替班,整天为交通安全奔忙。严谨的警风,端正的姿态,潇洒的动作,干练的手势。然而,有谁能想到那无情的杀手——刺耳的噪音,呛人的废气。风吹日晒,一天到晚,吐一口黑黑的痰,拧一把渗着烟尘土星的鼻涕,浑身散架。山有坚韧,才能挺立于天地之间,人有坚韧,才能经受风雨的考验。汗浸血染,临沂交通秩序赢得了山东人的赞誉。中央电视台来沂蒙拍摄《橄榄情》,激情洋溢地把临沂交警誉为“琅琊雕塑”。这是汗的镌刻,这是血的雕塑。
西方人说:犯罪率最高的是警察。中国人说:病亡率最高的是警察。公安部有一份统计资料,全国公安人员平均寿命仅48.6岁,实令国人惊心。山东电视台摄制《沂蒙金盾赤子情》专题片,有组特写镜头:一位英姿勃勃的警官,有力地挥手指挥着干警引吭高歌。有谁能想到5个月之后,这位年仅46岁的乡派出所副指导员刘志国,猝然倒在岗位上;仅两天,46岁的车管所长朱时业又英年早逝;又过了两天,乡派出所长马秀卿又离开了妻子儿女……任是无情泪也弹,当世界依然走向赤橙黄绿青蓝紫时,独有公安干警拥有了这个绿色的光环,这道绿色年轮,然而,马秀卿、朱时业、刘志国却越出了绿色之门……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
1992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来临沂考察工作,欣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这是对沂蒙老区的极大鼓舞,拥有沂蒙精神的临沂公安干警,更是英气倍增,劈波斩浪,为改革开放尽心竭力,以更威武的雄姿,永不松懈的警惕,再振警威。
好啊,沂蒙公安!
上一页  (2/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