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吉化人
李玲修发表于 1989-12-31 00:00
>“哎,这个事你可不明白,这位老师傅要求入党20多年,现在要填表了,他脑子里不知过了多少人,才选择了我。他能来找我,说明他信任我,认为我不会拒绝他,而且能填好。我们一个车间共过事。我如果拒绝他,就是拒绝了三车间200多工人
……”
在这一点上,妻子可算知音,她对李奇生说:“你一天晚上接待五六个人是累,可人家也许一辈子就来这一回。为找你谈话,可能在家里斗争了好几天,来了后又在楼前楼后转半天。所以能办的事儿你一定要给办;不能办的,就说清道理,千万别伤人家。”
耐心而真诚地接待职工来访,在某些领导看来,似乎是一种累赘与负担,但吉化党委的同志把这视为加强干部同群众联结的纽带。正是有了这种纽带,在有10多万职工的吉化,干群关系人际关系才比较和谐,就像化工城里纵横密布的管道一样,上下左右能够畅通,及时修补了许多缝隙和裂纹。
干部体谅下情,群众工作起来也就有了热情。干部为工人送温暖,工人也就为他人送温暖。
化肥厂有个三八炊事班,刚成立时工作平平。当时的厂党委书记张真(现为公司副经理)发给她们每人一把指甲刀,对她们说:“你们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工作。你们做好一件事,有时比支部书记做场报告都解决问题。希望通过你们的手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
认为自己不受重视的炊事员们,深为书记的话语和礼物所感动,个个迸发出巨大潜能,除了正常的供应一日三餐外,还找了不少“额外”的事情干:如为300多名独身职工做生日饭;为独身者送病号饭;给孤寡老人作节日餐,给他们拆洗被褥;办起了儿童餐厅,解决双职工子女中午就餐的困难……
难怪群众幽默地说:“卖饭的窗口飘出来的香味就是社会主义好……”
一个工人的妻子得了精神分裂症。她的双胞胎孩子吃不上饭,整天跟着疯妈妈满街跑。孩子的爸爸精神上几乎濒临崩溃……这事被公用事业公司三八幼儿园的阿姨知道了,她们早晚便主动承担接送孩子的劳务,还为孩子做衣服,教孩子唱歌,一直把孩子带到上学的年龄。后来孩子的爸爸成了先进生产者。他得到奖状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幼儿园里那些从未得到他任何好处的阿姨……
为什么吉化有吸引力,有凝聚力?为什么有人调走了还想吉化?为什么老干部退休了小楼不住还要回吉化?难道不正是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起作用么?美好的道德氛围也是一种力量。在吉化,“两个文明一起抓”可不是一句空话!
傻细胞的增殖
采访结束了,不禁又想起了“精不精,傻不傻,一人一身灰涤卡”的顺口溜。吉化人到底是精还是傻呢?说他们精,他们办了那么多傻事。说他们傻,他们却取得了使聪明人望尘莫及的成果。
请看他们的发展:吉化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当时有化肥厂、染料厂、电石厂“三大化”,职工近3万人。3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有11.8万职工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他们生产的640多个品种,有50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管理,奇迹般地解决了化工企业生产流程中习以为常的跑冒滴漏现象,实现了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他们的贡献,累计实现总产值216亿元,为国家积累资金过百亿元,培养输送了两万多名建设人才,出了300多项科研成果;1985年以来,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1%和15%。他们获得过“五一劳动奖状”、“企业改革创新奖”、“六五科技进步全优奖”、“企业管理优秀奖”……仅国家级大奖就有13项。1989年公司被国家命名为二级企业。
可见,吉化人的傻,实在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吉化人懂得实干,懂得追求,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建设一种文明幸福的新生活奉献自己的全部才智。这样的傻实在傻得可敬可爱,傻得聪明崇高。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老传说里,延续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民族繁衍不衰万劫不倒的那种浩然正气与奋斗精神吗?令人欣慰的是,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化工部相继作出进一步在吉林省和化工战线学吉化的决定后,吉化人的傻细胞也在不断向全国增殖:随着8000多名来吉化参观学习的人归去,随着吉化事迹报告团行程几万里的巡回,吉化精神已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扩散、传扬……
下一页上一页  (4/5)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