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大石山中铸辉煌
本报记者罗昌爱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半个世纪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工作的足迹,诞生了由他们组建的红七军。这里也就成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里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15年前,全地区11个县(市)个个都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占农村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贫困,如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老区各族人民的头上。
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这里发生了巨大又可喜的变化。这就是河池!一个让人们瞩目的地方。
河池是怎样由一个条件恶劣、贫困覆盖面大的大石山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记者深入采访,采掘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励精图治甩掉贫困
河池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邻南宁,西接百色,北交贵州,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现在的人口为378万。这里生活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3.3%。
河池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溶岩地带,“九山半水半分田”这7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河池的地形地貌:在3.3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石山占65.7%;而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耕地才334万亩,而且有60多万亩置于25坡度以上、怪石嶙峋的石山上。随着人口增多,石山地区群众不得不砍掉山上本来就很稀少的树木,从石头缝里再刨出“瓢一块”、“碗一块”大小的耕地。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逐年蔓延,则导致“越穷越垦荒种植,越垦荒种植越穷”的恶性循环。1984年,河池地区人均收入在1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48万人,是当时农村总人口的84.17%。生产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贫困像影子一样紧紧地缠住大石山区的群众。直到90年代初期,全地区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大多数山区群众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11个县(市)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面对大面积贫困,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河池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清楚地掂量到了肩膀上担子的分量。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成为河池地委、行署及各县(市)班子的共识。
号称“石山之多甲天下”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这场“革命”中一马当先。这里的群众经过艰苦奋斗,硬是用双手和双肩,让石头缝里长出了好庄稼,将自来水引上了高高的山头,在石头堆里盖起了农民新城。到20世纪末,这个广西生产条件最恶劣、农村群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终于甩掉了头上的贫困帽子。
河池曾经有30多万人口生活在这个被前来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认为“不适人类生存的地方”的特困山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河池率先在广西实施特困山区人口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工作,在中央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政府一方面宣传发动,一方面说服土地面积大、有开发潜力的县、乡镇群众腾出土地,安置搬迁人口。到去年年底,全地区30多万特困山区人口先后有14.8万人告别了祖祖辈辈生存繁衍的故土,顺利实现移民异地开发,过上了温饱乃至富足的日子。
干旱,是河池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凤山县群众在与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率先采取在地头修建小集雨池的办法,解决了灌溉水源问题。河池地委、行署及时总结推广了凤山县的经验,解决了150万人口和140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题、大面积干旱作物灌溉问题。
在波澜壮阔的摆脱贫困大决战中,河池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被称为“有功不自恃,栽树不乘凉”的韦江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位当年青藏公路建设中的一等英模、特等功臣、全国筑路模范,是宜州市屏南乡北角村复员退伍军人。他回乡“把军功章藏起来,把复员费献出来”,与村民们一道攻克贫困这座“堡垒”。直到北角村旧貌换新颜,85岁的韦江歌才最后一个搬进新瓦房。
——人民的好“村官”王任光。这个都安瑶族自治县骨龙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的那一天,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纯朴而又响亮的话:“不干就不干,干就干好,让群众满意。”王任光这么写,也这么做。他带领群众解决饮水难,家家都建起了集雨水柜,唯独他家没建起;户户都安上了电灯,唯独他家还点煤油灯。为解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骨龙村的行路难问题,王任光率领乡亲们劈山开道,在一次排险中,不幸以身殉职。他留给骨龙村的“遗产”有路、有电、有水,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面对贫困,河池人不屈不挠,励精图治。
把贫困地区中的优势发挥出来
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最关键的是要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自己的“造血”功能。河池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改革开放以来,河池人民执著地寻找着答案。
让河池人民想到就头痛的山,其实是一座宝库,为河池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池的11个县(市)都有矿藏,已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