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
鸡泽李马昌的土地改革运动
唐西民
一、土地改革运动前的阶级关系
李马昌是鸡泽四区,在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以外,一个中等村子。抗战以前,全村共有居民一百四十户,六百二十四口人,耕种着将近三十二顷的土地。当时,由二十大户,四家一年轮流着办理村里的公事。这二十家大户,只有一百五十三口人,还不到全村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可是,他们却占有了一七三一亩土地,占全村土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还多。其中仅常宗汉等三户,就占去了土地五百三十七亩,差不多为全村土地总数的百分之十七。
经过了抗战期间,一九四一年的反贪污反资敌斗争,一九四四年的回庄宅赎地运动,一九四五年春天的揭黑瞒地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以减租、退息和增资为内容的雇佃运动,村里的封建势力已初步打垮了。在历次的运动中,农民陆续从地主手里清算回来五顷左右的土地;再加上在这几年里,地主为了逃避多出合理负担,也曾先后将一些坏地低价出卖或典当给群众,因此,地主的土地变动是很大的,总计共减少土地在六顷以上。
可是,因为过去都是按问题分果实,所以运动的结果,凡是当过雇工、租过地和使过利钱的雇贫农,每人都从地主手里拿回不少土地,从此翻转了身。不仅全村的六户赤贫完全消灭了,在过去的六户赤贫及四十一户贫农中,有三十三户上升为新中农,就是老中农也得到了八、九十亩土地,甚至连富农都增加了土地二十多亩。然而,还有一些贫农,由于和地主没有租佃及借贷等直接剥削关系,也就无从获得土地或得地很少,因而没有翻了身。
在土地改革运动前,李马昌各阶层占有土地的情形是这样的:地主十二户,五十一口人,共有土地二八一·八一亩,每人平均五·四二亩;富农二十一户,九十八口人,共有土地六○七·七五亩,每人平均六·二亩;老中农六九户,二五八口人,共有土地一四五四·四八亩,每人平均五·六四亩;新中农三十三户,九十六口人,共有地四九一·二七亩,每人平均五·一一亩;贫农十四户,三十五口人,共有土地八四·四亩,每人平均二·四二亩。另有:外村三户,在本村共有地十九亩;全家逃荒外出四户,共有地四一·九亩;绝尸一户,地十八亩半;以及逃亡恶霸大地主一户,土地一八三亩。合计全村共一五五户,五三九口人,共有土地三一七九·五亩。(注:这里所列的地主和富农,都是按他们原来的成份统计的)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思想教育与组织工作
去年九月实行土地改革,开始村干部结合区干部先把本村的土地分配情形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本村过去运动比较彻底,地主的土地消灭的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封建尾巴;所以,就决定了本村进行土地政革的具体方针,是“彻底消灭地主的封建尾巴与削弱富农的封建部分”,并按照填平补齐的办法,把斗出土地和房屋公平合理的分给缺房少地的群众,把村里的贫农全部消灭,真正做到人人有地种。
方针确定以后,就发动各群众团体的会员进行讨论。在未讨论前,好多会员觉得已经差不多了,都不愿意再斗了;可是,经过小组会上引导他们跟地主比生活,叫他他们拿自己现在的生活来和地主仔细比一比,看看地主到底斗的彻底不彻底?大家翻身翻的究竟是否真正翻透了?大家仔细一比较,这才认识到地主虽然已经削弱不少了,但仍是地好房好浮财众多,比起新翻身的中农来,依然强得很多;而一部分贫农虽已得到土地上升为中农了,房屋、家具等还是异常缺乏,实际上并没有翻透身;特别是本村尚有十四户贫农,每人平均土地都在三亩以下,根本就没有翻了身。于是大家的斗争情绪就大大的提高起来了,都积极的要求继续运动。
因为当时村里各群众团体的会员很少,农会只有五十多个人,妇会亦只有四十四个会员,民兵则尚不足廿名,不仅绝大部分中农没有组织起来,还有一老实的贫农也没有参加农会。因此在未运动以前,又把各群众组织整理扩大了一下。对于没有参加组织的老实贫农,就叫跟他接近的会员去同他谈话,好好的引导他诉苦。启发他的阶级觉悟,打通他的思想,然后,把他们介绍到农会里来。至于中农和富裕中农,他们看到雇贫农起来了,农会在村里有了地位,就都主动的来找农会员,要求介绍他们入会,农会员对他们说:“咱们中贫农是一家人,过去都受过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你们现在愿意参加农会,来和我们一起斗争、翻身,我们是欢迎你们进来的。”因此,新会员发展的很快,五、六天工夫农会和妇会都扩大了一倍,农会发展到九十七个人,妇会也增加到一百零七名,男民兵则扩大到三十名,并新成立了十六个人的女民兵队。这样一来,除了地主、富农以外,全村所有的贫雇中农都组织起来了。不过这些新入会的群众思想认识都是很差的,所以,接着又在全村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把会员分组进行深入的诉苦、挖穷根、跟地主算剥削账、和地主比生活;同时,叫大家来民主讨论划阶级。小组讨论好了,再召开全体大会,一方面是叫大家来民主评定全村每户人家的阶级成份,另一方面是让大家来确定对地主打到如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