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宣布独立的马来亚
林明发表于 1957-08-31 00:00
第7版()
专栏:
  宣布独立的马来亚
  林明
今天,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了,凡是关心国际反殖民主义运动的人们都不能不对这件事表示祝贺和欣慰。
马来亚是东南亚地区物产富饶、风光明媚的国家。它位于马来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东北部与泰国毗邻,东南面临南中国海,西南隔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对峙。在它南端有东方最大的商港和军港之一——新加坡。马来亚首都设在吉隆坡。马来亚有十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四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其中四分之三是尚未开发的森林地带。马来亚以盛产橡胶和锡砂著名于世,橡胶平均年产量六十余万吨,锡六万余吨,各占世界总产量的33%和35%。
马来亚有六百二十多万人口。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三个主要的民族。各民族虽都保持着固有的宗教、语言和文化,但是他们一直是和睦无间地相处着。
马来亚是在四百多年前开始逐步沦为外国殖民地的。早在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就侵入马来亚西海岸的马六甲。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取了这个地方。1824年荷兰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排挤才退出马六甲。这时,英国殖民者把马来亚西海岸的三个通商港口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合成为英王直辖的海峡殖民地,然后以海峡殖民地为据点向马来亚内陆侵犯。从1874年到1914年,英国先后迫使霹雳、雪兰峨、森美兰、彭亨、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柔佛等马来亚的九个土邦接受其“保护”,并将前四邦合成为“马来联邦”,后五邦称为“马来属邦”。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马来亚被英国分裂为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三个部分。
一百多年来,英国殖民者利用马来亚当地民族和外来移民的劳力从事开发和掠夺马来亚丰富的经济资源,把马来亚变为英国垄断资本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英国资本控制了马来亚的经济命脉——橡胶和锡的生产。英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估计有一亿多英镑。橡胶和锡的生产不仅给英国垄断资本家带来高额的利润,而且给大英帝国换来了巨额的美元。英国每年从胶、锡的销售中获得二亿以上美元的外汇,借以增加自己的美元储备和平衡自己的美元逆差。可以看出,马来亚对大英帝国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同时,马来亚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在它南端的新加坡控制着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是英国在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正由于这些原因,英殖民主义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要维持住它在马来亚的殖民统治。
但是,和亚非各国人民一样,马来亚人民是不愿屈从于殖民主义的奴役和剥削的。为了反对殖民制度,争取民族解放,马来亚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31年马来亚共产党成立后,马来亚人民的解放斗争便有了组织和领导力量。1941年底,日军侵入马来亚,英军被击败,马来亚共产党为了解放祖国和协助当时的同盟国,不顾一切困难和牺牲,高举抗日旗帜,领导人民群众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三年多的抗日战争中,马来亚人民及其抗日军的鲜血洒遍了马来亚各地,他们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因此,在战争结束时,马来亚共产党的威信很高,它不仅有了自己的武装,而且还部分地建立了人民的政权。
日本投降后,马来亚人民都热望一个独立的马来亚会从此诞生,但这个希望却落空了。英国殖民当局重新来奴役马来亚人民了。不顾马来亚人民要求独立自由民主的愿望,英国当局悍然解散人民抗日军和人民政权,恢复其旧日的殖民统治。同时,为了加强统治,英国对马来亚的行政区域作了新的划分,将新加坡作为单独的直辖殖民地,由总督直接统治,其余地区合并为马来亚联合邦,以英高级专员为其行政首脑。马来亚各阶层人民普遍反对英国的这些措施,于是英国对马来亚人民采取了一连串的镇压措施。为了彻底消灭马来亚的革命力量,英国在1948年6月颁布了旨在剥夺人民一切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紧急条例”并发动了全面的殖民战争,妄图在一至三个月内一举扼杀马来亚民族解放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马来亚共产党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为争取马来亚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
几年来,马来亚共产党曾一再提出以谈判方式结束战争的建议,并曾于1955年12月在马来亚北部的华玲和马来亚当局举行谈判,但这个谈判由于英国殖民者的阻挠没有能够达成协议。一直到今年3月间,马共还一再建议恢复和平谈判,但都遭到拒绝。
九年多的殖民战争使马来亚人民遭受惨重的战祸,英国人民为此也支付了巨额的战费和无谓地流了许多鲜血,但是英国殖民当局想用战争来扑灭马来亚人民的独立愿望并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地,马来亚人民的独立运动更加扩展了,人民要求结束“紧急状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当局不得不改变策略,即一方面继续执行军事镇压政策,另一方面则打着“帮助马来亚逐步实现自治”的旗帜来对马来亚作某些政治上的让步。这首先表现在1954年颁布的“新宪制”上。这个“新宪制”允许马来亚设立部分民选的议会(九十八名议员中民选五十二名,其余由英方指定)和政府。但是,政府的政务、司法、财政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