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努力反映农村生活中的新事物——谈李准短篇小说的几个特点
姚文元发表于 1960-11-30 00:00
第7版()
专栏:
努力反映农村生活中的新事物
——谈李准短篇小说的几个特点
姚文元一
李准同志的创作,在1958年大跃进之后有了新的发展。在《三月里的春风》、《一串钥匙》等作品中,特别是在今年发表的《李双双小传》和《耕云记》这两篇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在三面红旗照耀下社会主义农村又新又美的图画。这里用了新和美这两个字,因为李准同志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和热烈歌颂。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予读者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新。这不是故作新奇的新,而是革命新事物的那种新鲜活泼的朝气。崭新的农村,崭新的生活,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有着崭新的精神面貌的新人,使李准同志这一时期的作品洋溢着革命的青春气息,有一股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鼓舞力量。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到人民公社的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正冲破着各种陈腐的事物向前涌流着。
善于敏锐地察觉现实斗争中的新生力量,及时地用艺术形象反映、支持、歌颂生活中的新事物,是李准同志创作的一贯的特点。这使得他的创作同现实结合得很紧。我们看一看李准同志创作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各个主要阶段上,李准同志总是及时地创造了在剧烈斗争中前进的那些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新人物。1953年到1954年初,在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加紧活动,阶级分化的现象已经在出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日趋尖锐的时候,李准同志写了《不能走那一条路》和《白杨树》,坚决批判了农民中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思想,坚决支持了和歌颂了坚持互助合作道路的共产党员宋东山和董进明,并且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互助组对单干的优越性,从互助合作道路的胜利中,显示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不能走那一条路》在当时起了广泛的影响,以社会主义的阶级教育,使人们看清了应当走什么道路,向想走资本主义旧路的人敲起了警钟,成为有力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一篇优秀作品。1954年,在合作化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后,李准同志创造了富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农民和富有创造性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地表现了社会主义的高尚风格,反映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如《孟广泰老头》中的孟广泰,就是一个爱社如家、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大公无私的农民,他爱惜合作社的每一根麦秸棍,一心一意为了集体利益而奋斗。《陈桥渡口》中的金岭,是坚持原则、同合作社内资本主义思想作风作斗争的革命青年的形象。在合作化高潮来到的1955年7月,李准同志在《农忙五月天》中,塑造了一个坚决要把托儿所办起来的先进人物东英。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已经敏锐地接触到解放妇女劳动力的问题,并用艺术形象显示了办托儿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的意义。努力反映农村中社会主义新事物,可以说是李准同志创作中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
但是,如果把他的1958年以后的作品,特别是最近的作品,同1958年以前的作品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革命理想的加强,使作品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具有一种更加磅礴的气势。过去有个别的作品,例如《信》,写的是丈夫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了的一个青年妇女,因为怕婆婆知道消息后太伤心,就用编出丈夫写的假信的方法,安慰和启发还不知真情的婆婆。这样的作品,虽然也从一个侧面接触到青年妇女的刚毅坚强,但总使人感到,那里面还缺少一点超过个人遭遇的更高的东西,因而不能产生更强大的鼓舞力量。但1958年以后的作品,就改变了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故事中,在一个新人的鲜明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像《李双双小传》,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人民公社中一片蓬蓬勃勃的新气象,可以感到革命理想的力量,仿佛是站在高处俯视了时代的进程。在人物塑造上,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更大的斗争波涛中展开,因而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生龙活虎。如东英和李双双,同是妇女中的先进人物,但李双双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就比东英更大,因为《农忙五月天》中,只突出了农忙期间东英要办托儿所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而李双双却是在整个农村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展开她成长的经历,自然给予人的印象更要深刻一些。这一方面是时代本身的发展在创作中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的结果。
李准同志这一时期创作中对于新事物、新人物的描写之所以十分出色,有下面两个特点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比较充分地表现了新事物的力量,并且从时代的革命发展中,表现了这种力量的由来;是因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就有着无限广阔的前途。李双双是一个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走在前头的先进人物,这个爽朗、勇敢的青年妇女之所以显得那样光采照人,不仅因为在她身上更集中地、更理想地表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从家务劳动中彻
下一页 (1/5)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