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阅读
  • 0回复

滹沱河畔一面旗——记河北省柳辛庄村党委带领群众致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28
第1版(要闻)
专栏:

  滹沱河畔一面旗
——记河北省柳辛庄村党委带领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陈国琦何伟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富甲一方的“石家庄第一村”——滹沱河畔的柳辛庄。透过别墅式的住宅小区、流光溢彩的办公大楼和村民的笑容,我们看到了这里的业绩:去年实现社会总收入4.08亿元,集体固定资产1.2亿元,人均集体分配2518元,并拥有36家企业。
然而,历史上柳辛庄出名却是因为穷。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经济状况仍在郊县各村位列倒数第二。
沧桑巨变靠什么?靠区位优势?靠高效农业?靠乡镇企业?都不错。但关键的一条是靠一个强党委、硬支部。群众说得好,靠的是为党旗增辉的共产党员。
围绕经济抓党建,共产党人有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取胜。干部说,致
富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柳辛庄的农民负担重不重?带着这个令许多农村干部头痛的问题,我们访问了一户三口之家。夫妻俩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孩子读书,全家年收入1.5万元,已跨入小康。男主人回答,除了50%的医疗费自己掏以外,村里没有摊派过半分钱,柳辛庄有1300多户,家家如此。
莫非没有负担?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村干部说,去年各种税收、费用达300多万元,平均每户至少支出3000元。不过钱全部由集体代缴。难怪村民说:我们村,不知道什么叫农民负担。集体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一切实在难以想象。壮大集体经济,已是柳辛庄党委和群众钢打铁铸的信念。
从农民到工人,从握锄把到企业家,经历的是一个痛苦的嬗变。回顾柳辛庄的创业史,曾有过三次大的考验。
1978年,柳辛庄上千双燃烧着希望的眼睛,投向了新一届党支部,然而,他们继承的却是这样一份“家产”:历经十年浩劫,集体经济已奄奄一息:村里80%的农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集体帐本上趴着1.7万元外债。更大的危机是,党的威信下降,“党员不党员,只差五分钱”。
路该往哪走?时年33岁的新支书殷丙戌和支部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联系以往离开经济抓党建的沉痛教训,发动全体党员反复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认准了兴办企业是出路。
上企业,钱从哪里来?村支书自任队长,组织能工巧匠进城搞建筑、外出打工,将挣来的3000元办起村里第一家企业塑料编织厂,这是日后壮大的集体经济的第一块基石。
1983年,农村实行“大包干”,不少群众嚷嚷八仙过海,各奔前程。党支部一班人却保持清醒头脑,没有这样办,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起了木器厂、鞋厂、铝制品厂、自动化电气厂,“雪球”越滚越大。1984年,荣昌实业总公司挂牌成立。
新房住上了,吃得也不比城里人差,是“求稳守业”还是“担险求进”,柳辛庄人面临第三次抉择。1992年,村里拟投资2700万元建大型企业钢管厂,村里有的党员也提出异议:搞大工业,谁懂啊?“日子已经不错了,何必瞎折腾”。党总支组织老党员去发达地区换“脑筋”,开眼界。苏南乡镇企业的勃勃生机是最生动的教材。回村后,老党员主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使钢管厂如期上马。如今钢管厂已成为荣昌公司的支柱企业,去年产值过亿元。
村级经济每壮大一次,都伴随着党员干部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村里有一个淀粉厂,一次往河南发了两车皮淀粉,竟没让对方签个收条。另有一个业务员盲目进货,一笔货款就损失3.7万元。村支部把学习经营管理当作党课的重要内容、干部考核的一项硬指标。目前,9名党委成员,1人获高级经济师职称,6人获助理经济师职称,31名农民取得大专文凭,从不懂市场经济变成熟谙“水性”的行家里手。
今天的柳辛庄人的胆识和气魄令人刮目。去年以来,他们相继与香港、美国、台湾客商合资兴办4家企业,引进外资180万美元,还走出国门办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150万美元建了一个塑料分厂。
集体经济壮大,使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沐浴到社会主义的恩泽。残疾人高风朝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媳妇患羊痫风,生活十分艰难,一次家中失火,他几近绝望。这时集体送来了救助款,他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在村办企业找到了工作,一年收入4000多元。柳辛庄办了一家残疾人企业,专门解决30多个困难户的出路。干部说,在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将党建寓于精神文明活动之中,两个文明同步走。群众说:跟着共
产党走,有奔头
在柳辛庄和村党委成员座谈,他们想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党员、干部、职工、村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到企业采访,领导者们考虑的是,在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把职工队伍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劳动者。
与老年人聊天,他们琢磨的是多为集体办点事;同年轻人谈心,他们的心思集中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增长才干……
柳辛庄将党建寓于精神文明活动之中,生动而富有特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洪亮的入党宣誓声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礼堂旧址传出,声震西柏坡岭。这是柳辛庄村党委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举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党员入党仪式。
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柳辛庄主动和西柏坡“攀亲”,每年“七一”前都组织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到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新党员王颖激动地说,在西柏坡宣誓入党,就像对着毛主席和全国人民宣誓一样,感到任重而道远。
理论研讨会,更是别出心裁。党委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商品经济的重要术语、概念,列成一个个题目,组织抢答比赛,或联系实际写出答案。每次研讨会,都在全村激起学习理论的热潮。柳辛庄还通过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使讲精神文明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活动。
柳辛庄村党委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领导责任、创建措施等登在报上,写在墙上,使全体党员、干部、村民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村里成立了以殷丙戌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别与党委委员、村委委员和计划生育、红白理事会、治安、教育等方面的组织签订责任状。这样,每个干部肩上压着两个指标:经济建设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二者一样硬,同样重。
柳辛庄人有这样一个共识:培养人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重点投资的“特区”。
几年来,柳辛庄村连续投资150多万元,加强村办学校建设,先后建起三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出村的普及教育。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对学习好的学生及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村里每年要拿出几十万元,选送村民到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同时积极引进人才。
为陶冶村民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柳辛庄村建成了北方最大的以葡萄园艺为内容,集游乐、观赏、生产为一体的“葡香公园”,建立了石家庄市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职工电声乐队和腰鼓队,每年都举办农民运动会。村里投资30万元建立了卫生院、村民医疗费报销50%。对男60岁、女55岁以上村民实行养老退休制……
一位白发老人面对8栋高标准的农民宿舍楼,喃喃自语:社会主义这条路,有奔头。
柳辛庄无处不变,唯有共产党员一心为公的本色没有变。村民说,
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班长,比什么都强
群雁高飞头雁领。现任党委成员,大都源于1978年那一任老班底,其间几次换届,除年老的退下去外,其他人都是连选连任。稳定、团结的班子,有效地避免了短期行为,为柳辛庄的腾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17年间,有的村支书换了10多任,而殷丙戌一干就是17年。从支部、到总支、到党委,柳辛庄党组织不断壮大,但党委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唱一台戏的风气没有变。村干部之间从来不争“你说了算,我说了算”,不分“那是你的事,那是我的事”,团结就有凝聚力,就有战斗力。
在“大家”与“小家”、个人与集体的天平上,“殷丙戌们”总是加重“大家”的砝码。村干部大都是能人,干个体,不多说,一年个人兜里装上几十万元不成问题,还可以有自己的轿车、洋房。可村干部“钟情”集体的富裕,安心地拿固定的工资,许多人称赞:“真不容易”。
柳辛庄脱颖而出,村干部并不以功臣自居,反而“约法三章”:不准到村民家中吃喝,不准收受贿赂,不准贪占集体便宜。为便于村民监督,村里开辟了“明白栏”。对村民关心的有关财务收支、招工、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发放等热点问题,全部张榜公布。工资分配上,村干部主动少拿镇政府规定数额的30%。“干部们办事公道、公开,俺们还能有啥意见。”群众说。
群众说,柳辛庄的企业摊摊强、厂厂硬,全仗党员的模范作用。全村36家企业,95%的法人代表是党员,85%的党员活跃在企业第一线。就连退休的老党员也组成议事会,参政议政,发挥余热,形成党委、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生动活泼局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几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柳辛庄的干部和群众达成这样的共识。农村奔小康,经济是关键,党建是根本。几年来,柳辛庄连续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9月,柳辛庄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村级党委,最近又被命名为“奔小康先进村”,并涌现出一大批市、区、镇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