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阅读
  • 0回复

陈凤霞圆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1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连续报道

  陈凤霞圆梦
邓毅富
本报10月4日的“当代青年”专版发表了题为《陈凤霞的选择》的长篇通讯,记述了广东新会市女青年陈凤霞主动辞去待遇优厚的宾馆工作,到贫困山区白湾镇希望小学任教的事迹。文章在青年朋友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朋友来信询问陈凤霞的近况。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关于陈凤霞又一新举措的报道。
——编者
                   
1994年7月11日凌晨6点35分,白湾希望小学51个兴奋的孩子登上了汽车。他们是去参加“新会—白湾孩子手拉手”活动的。
正是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陈凤霞来白湾不久就暗下决心,暑假里要带几个孩子走出大山,到她的家乡新会看看。她要让孩子们认识一下现代社会。
天亮了,孩子们指点着飞驰而过的乡镇,一会儿问这是不是广州,一会儿问广州最高的楼有多少层。陈凤霞很开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
梦就要圆了,陈凤霞这时比孩子们更亢奋,因为她是牵梦的人。
翻开日历,陈凤霞是5月4日到广州筹款的。当时她决心很大,可是人们会相信她吗?
那天,当陈凤霞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一家据说每年广告费投入就达1000万元的公司总部时,接待的几个小姐一边吃着冰棒一边聊天。她们不耐烦地打断了陈凤霞的介绍,让她自己去找另一个部门的经理。
“不远,就在附近的大楼,几分钟就到了。”小姐递过来一张公司的地图。
结果她找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中午还找不到地方。没有吃早餐的陈凤霞这时又饿又累,浑身湿透了,瘫坐在马路边,泪流满面。
“当时,我真想骂人了,委屈不说,心里急啊。我答应过学生带他们出去看看,当老师不能说话不算数。”陈凤霞事后如此说。
正是这种初衷,令陈凤霞抹干眼泪,支撑着站了起来:“就是自己借钱,我也要把这个活动办成。”
现在的陈凤霞可以开怀地笑了。尽管这次活动她所承受的种种压力难以尽言;但好事多助,许多人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手,在她把爱给孩子们的时候,她也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活动共收到捐款26万多元,捐资者有企业家、歌星、退休工人、打工仔、学生……
如果说活动给白湾的孩子的是雪中送炭,那么对新会的孩子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白湾。同白湾的孩子一起回来的还有51位新会的孩子。
这天晚上,所有的孩子都在白湾希望小学教室的课桌上过夜。在孩子七手八脚扯起的蚊帐中,挂得严严实实的都是白湾的学生,但也有一部分床位没有挂蚊帐。这里面既有白湾的学生,也有新会的学生。白湾的学生是因为家里没有蚊帐,新会的学生则嫌挂蚊帐太麻烦,并说自己已带了防蚊子的必扑灵和花露水。当教室的课桌不够用时,白湾的6名女生二话不说,便把自己的铺盖移到了地上。新会的孩子是否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呢?!
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落户访问,让白湾的孩子把新会的小朋友带回家吃早餐。这简直是为新会的孩子上了一堂“忆苦思甜”课。在家里,父母说一千次一万遍珍惜幸福生活也不管用,还嫌父母是旧脑筋。这回看一看,比一比,他们明白了。
活动结束时,我问陈凤霞:“梦圆了吗?”她说:“圆了一半。”另一半呢?她没有说。
她只告诉我:刘秋香,陈凤霞班上的学习委员,12岁才上二年级,下学期又要退学了。陈凤霞很愤慨:“她家条件算好的,是大人重男轻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看来除了物质上的扶贫以外,精神上的扶贫更为重要。要让成年人明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
而所有这些都在陈凤霞的梦里。一位当过15年老师现在成为企业家的张坤先生说得好:“陈凤霞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希望工程中,其他更有钱更强壮更有才华的人,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张先生除了捐助4万多元给希望小学与这次活动外,还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白湾这块土地上。他表示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继续支持希望工程。
陈凤霞还给我讲过她自己的梦想:想在这次活动后搞一个希望工程接力赛,因为有很多年轻人想来贫困山区与她并肩战斗;想在不久的将来去大学深造,她觉得自己懂得的东西太少了,需要更多的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