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三言两语话夏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8版(副刊)
专栏:

  三言两语话夏公
汪洋
我这一生,工作最顺心、收获最大、最觉得痛快的时期,是“文革”以前在北影当厂长的那段时光。回想起来,以夏公为代表的党在电影界的老一辈领导,真是我们的楷模。那时我在夏衍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回首当年,无怨无悔,觉得活得值。
夏公自己是杰出的剧作家、电影艺术家,他通过钻研,观摩影片,亲临摄制组,通晓了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电影生产各工艺流程。他又熟悉观众,了解社会动态。在经济、政治乃至市井民情上无不处处留心。国际、国内时事尤为精通,因此他是个“明白人”。他对电影工作的指示总能抓住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来没下过囫囵吞枣,貌似放诸四海而皆准,其实任何问题不解决的抽象的指示。时近今日,他九十有五的高龄,对电影的状况如数家珍。他这种深入事物内部,熟悉四面八方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那时候,常闹剧本荒。不是那时候没人才,而是对电影剧本的要求甚严。不像现在,只要连缀成文,便可赚个“剧作家”当当。当时,夏公、荒煤亲自抓剧本、抓剧本队伍的建设,出主意、定题材、看剧本、提建议,甚至动手改剧本。北影出品的建国十周年献礼影片,几乎每一部都凝聚着夏公的心血。
有段时间夏公常说:“茅盾的《林家铺子》谁敢拍,你们给我请一个月的假,我交给你们一个剧本。”我当时没看过《林家铺子》,听了这话,连忙找来小说一读,和水华商量,决心要拍。找到夏公,表示北影要拍这片子。当时正是1958年,运动接着运动,没过一个月,夏公竟把《林家铺子》的电影脚本交给我们,真是神速。那时,他已年届58岁,当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电影两个部门。在那会议加会议的岗位上,他竟能忙里偷闲,抓住点滴时间写出一个电影脚本,怎能不让人心服口服。而且那是怎样的剧本呀,简直是杰作,使原著小说大大地丰富、深刻而又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他的这种率先垂范,忘我工作的精神,我永远不忘。
夏公可谓大名家,自30年代至今,世界上不知中国夏公者几稀矣。可他始终没有名士架子。没有首长派头儿,更多的是慈善长者对晚辈的关怀。他常常罪己,很少责人。对自己一点点不足也常常当众剖析。比如:他写《革命家庭》,这是很好的电影剧本,他却不只一次说过自己不熟悉湖南的生活风俗,电影剧本中写得可能不准确。甚至还写进文章里,作为给后学者一个提醒。长辈、领导者如此,后学与下级焉能不折服?有时候他到北影检查工作,看拍戏、审样片,弄到凌晨一两点钟,我叫食堂做点馄饨当宵夜,每人一碗。夏公一定要问摄制组、工作人员吃什么,知道大家都有,才高兴地吃他那一份,还说:“我也是摄制组的嘛!”
领导体恤民情,困难时刻给人家一碗粥,那情义要远超过人家吃饺子你给倒点香油。困难见人心嘛。夏公就是如此,总是时时关心、想着电影队伍,想着每个职工,这不能不让人感动。
夏公经常深入电影厂,给创作人员讲艺术创作经验等等。以自己的实际为例,循循善诱为培养艺术家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放映的百部爱国主义题材影片,有不少就是在夏公等老同志领导和关怀下生产的。可夏公常说:“别这样讲。还不是周总理支持,没有总理的支持和指示,我夏衍有什么本事?!”
如今我也退休了。静夜长思,想起过往的繁华、坎坷、努力、奋斗等等,我常由衷地感谢夏公,他是中国革命电影事业的先行者,我们不应当忘记他,而应当永远铭记他的功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