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黄梅戏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梅戏的魅力
钟艺兵
尽管“大众电视金鹰奖”每年只评一部最佳戏曲电视片,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还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夺得了第12届“金鹰奖”。安徽电视台已连续十届“包揽”了这一奖项。观众如此钟爱黄梅戏,自有其道理。黄梅戏曲调优美,故事通俗易懂,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黄梅戏进入屏幕之后,如果固步自封,不注重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会一连十载“独占鳌头”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电视台女导演胡连翠,近7年来,她以探索、革新的步伐,连续推出6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其中的5部——《西厢记》、《朱熹与丽娘》、《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均获得了“金鹰奖”的最佳电视戏曲片奖。这是观众的选择。
“让当代大多数观众觉得好听、好看、好懂”,这是胡连翠从事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她看中了黄梅戏唱腔广泛流行的优势,同时又觉察到当前黄梅戏唱腔表现力的某些局限性,所以她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既有黄梅戏音乐的因素,又不局限于黄梅戏的音乐,而是适当吸收了民歌、小调和其它地方戏曲,甚至电影流行歌曲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争取更多的观众。在配器上,则大胆地运用了青年人喜爱的电声乐器。在道白上,将黄梅戏一直沿用的安庆地方官话改为普通话。在表演上,则要求演员淡化舞台戏曲程式,力求生活化和写实性。在布景上,尽可能将一些虚拟化的舞台设计改为自然景色的实拍,如《西厢记》“长亭告别”一场,原著“碧云天,黄花地”的意境便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革新所引起的争论也是必然的,然而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纷纷来信,表示非常喜爱这种“不伦不类的艺术品”,说它消除了他们欣赏舞台戏曲时的那种语言障碍,音乐唱腔的设计也比固定的板腔体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当然,胡连翠的革新不只在形式上,她在《朱熹与丽娘》、《遥指杏花村》两部作品中,主要精力是放在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蕴上的。近三年的《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则是重点解决以一种“通俗版”来普及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的问题。总之,在“如何对待探索与革新”的问题上,“金鹰奖”评选中观众的选择,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