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振兴经济的纽带五十万人口的绵竹县,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超五十三亿元,比修第一条水泥路前的一九八七年增五倍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振兴经济的纽带
五十万人口的绵竹县,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超五十三亿元,比修第一条水泥路前的一九八七年增五倍多。
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本报记者罗茂城
过去曾有句笑话:“绵竹在哪里?车上睡着时被抖醒了就到了。”
今天,绵竹人不再感叹“蜀道难”。
县长徐松南告诉记者:目前全县25个乡镇中,已有23个通了水泥路。全县现有公路360公里,已形成以县道为干线、以乡村道为支线的公路网络。水泥路建设名列全省前茅,公路绿化被国家绿委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光荣称号。
    艰难的起步
“国家究竟给了你们绵竹多少钱?”不少来此考察的人这样问。
“国家没给多少钱,修路是我们被逼出来的。”绵竹人这样回答。
一次,县委书记到离县城13公里的汉旺镇出席一个表彰会,没想到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连堵带爬走了3个小时,赶到时,会早就散了。在汉旺镇10多家省属、地属企业,因交通条件太差,纷纷打算外迁。县领导们第一次萌发了改变交通的落后的紧迫感。
为了修好公路,改善投资环境,县委请已退休的原女副县长、人们尊称为“孙老太”的孙国秀挂帅,出任刚成立的公路重点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绵竹每年的交通建设费只有5万元,不够塞牙缝。孙老太到省上去,争取到交通厅20多万元的补助。县上又决定收公路建设费,向大小车辆筹集到190多万元。有关工矿企业又借给县公路指挥部90多万元。开始修建绵竹第一条水泥路——县城至工业重镇汉旺的绵汉公路。
绵汉公路长13公里,可路面修了一半,钱就花完了。这时,孙老太偶然从报上看到广东修“收费路”取得成功的消息。经省政府批准,四川第一条收费路就这样诞生了。边修路边收费,总共一年工夫,绵汉公路剪彩通车了。原来要一二个小时行程的路,一下子缩短到15分钟;年客货运输量由原来的180万吨,增加到1460万吨。
    乡乡争修水泥路
对修公路,呼声最高的,当数走了千余年乡间小路的农民,许多乡镇长给县里打报告,要求修水泥路,说国家没有钱他们自己想办法,希望县交通部门尽快下来帮助规划、搞设计。
为了顺应群众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两项倾斜政策:
一是对省、县道采用“公办民助”。凡涉及公路建设的土地征用一律不搞“农转非”,拆迁补偿由沿线各乡镇和企业各自包干负责,县交通部门给予一定补助;各部门、各乡镇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减免交通工程建筑税,物资、电力供应价格从优。
二是对乡道采取“民办公助”。要求乡道全部按县里根据部颁标准的设计,必须达到三级以上水泥公路水平;各乡镇以民工建设为主;县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并提供测设、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服务,还给予一定的补助;将乡道水泥路建设作为乡镇目标管理考核项目。
政策鼓舞人,美好的前景激励人。许多农民为修路,主动提前拆迁了房子,让出了土地。天池乡一位老农说:“政府征地为老百姓修路,还要给我们补助,过去哪朝哪代都办不到。”
    公路畅通百业兴
绵竹位于川西北,三国时为蜀相诸葛亮镇守成都的军事重镇。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所产剑南春酒,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绵竹又一直是国家粮油基地县,四川瘦肉型猪基地县。然而,过去的“蜀道难”,不仅使绵竹经济落后,而且观念陈旧。直到198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才2.5亿元,与绵竹的自然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公路畅通百业兴。县长徐松南告诉记者,50万人口的绵竹县,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过53亿元,比修第一条水泥路前的1987年增长5.3倍。绵竹县乡镇公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三年来,全县共投资2.3亿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5个小城镇新建和改建集镇街道37.5公里,建设农贸市场34个。各乡镇全部开通了直拨国内外的程控电话,新建公共设施30余万平方米。
如果说历史上绵竹县有“小成都”的美称,那么,今天将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