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走马太行看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马太行看变迁
本报记者刘鲜日阎晓明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是在太行山革命老区忻州解放前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45年过去了。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徐向前、聂荣臻两元帅率八路军与当地人民为革命浴血奋战过的革命老区忻州,探寻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6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
    靠艰苦奋斗脱掉贫困帽子
忻州地区拥有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九山一川,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地区。在其所辖的14个县市中,西部八县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达89.3%。东部六县虽略好一点,但其水土流失面积也在6成上下。在滹沱河沿岸,有着75万亩“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荒滩。270万老区人民就是在这块生态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贫困宣战。
1981年,河曲县旧县乡小伍村有个叫苗混瞒的村民,斗胆承包了43亩小流域荒地荒滩,在这里挖蓄水池,种草种树。生产条件改善了,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取得了可喜的多种经营收入,在山西树了个典型。不久,忻州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苗混瞒的经验,“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忻州地区的1640万亩小流域很快得到了治理。
要致富,靠修路。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忻州人民在险山恶沟上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脱贫致富路。全区5038个村,目前已实现了村村有公路。忻州人民自己动手修建的长达97公里的境内铁路已于去年5月全线贯通。现在,境内长达50多公里的另一条宁(武)静(乐)铁路又于去年8月正式动工,一旦建成通车,忻州的14个县市便将有13个县市通火车。
去年,全区人均拥有粮食已达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元,90%以上的人已经稳定脱贫,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也进入了农民的家中。
    靠大胆开拓探索致富路
1982年,国务院确定五台山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人民抓住这一契机,多渠道筹资在五台山上建起了三座星级宾馆和拥有1.3万多张床位的旅店、招待所,并投入大量资金把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游客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10年时间,他们迎来送走了海内外游客430万人次,创收4亿多元,创汇1750万元。仅1993年,该县就接纳游客50万人次。
旅游的发展,给老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大的冲击。原先死守土地足不出户的五台人如今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到北京、山东、广东、太原,开餐馆、卖水果、贩蔬菜。东冶镇的建筑集团安装公司在北京、青岛两地承包的工程还创造了“七天一层赛深圳”的高效纪录,并开始进入新加坡的高难工程承包。该公司一年的营业额就可达到4.5亿元。
记者驱车来到贺龙元帅率领120师建立晋绥根据地的宁武县时,只见县城高楼林立。年轻的县委书记刘巩介绍说,宁武所在地系山西六大煤田之一,全县56%的地表底下都是煤,总储煤量有360亿吨之巨。改革开放以来,宁武县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充分开发矿产资源,已由一个贫穷落后之地成长为晋西北的“一颗明珠”。
    从现实着眼抓紧脱贫
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地区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地方和个人逐步富裕起来。但从整体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工业弱区,到现在为止,忻州地区预算内工业企业总共还只有49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在20亿元至25亿元之间徘徊。二是财政穷区,“越是要钱越没钱”,忻州地区去年财政总收入才3.5亿元,今年的工资改革却增加了1.44亿元的支出,经费使用处处存在捉襟见肘的问题。三是人才贫区,目前忻州地区虽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但真正通过深造成为人才的却没有几个心安理得地参与家乡建设。在这里培养一个科技干部、稳住一个人才要比发达地区困难得多。
谈到面对现实的思路,地委书记赵凤翔说,“市场经济不等人,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加快脚步,加大动力来干。”他说,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彻底从“等、靠、要”中解放出来,第一步解决稳定性的脱贫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适合本地特点的支柱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