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打击假冒 保卫名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名牌大家谈

  打击假冒 保卫名牌
国家技术监督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叶柏林
假冒商品,是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之一。假冒商品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认证产品、许可证产品、专利产品、优质标志产品以及假冒厂名、厂址和原产地,等等。尤其是假冒名牌商品是假冒最主要的形式,危害也最严重,它是侵蚀名牌健康肌体的毒瘤。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把深入打假,保卫名牌扎扎实实抓好,这是当前我国实施名牌战略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从近两年“打假”的实践来看,几乎没有一个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未曾受到过假冒的侵扰。当前,假冒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之一:假冒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从生产资料到生活用品,从内销到外贸出口,从一般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科技产品,假冒伪劣几乎无所不有,尤以易制作、利润高、销售快的假冒名烟、名酒和药品的问题最为严重。假冒伪劣商品有向大商品和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如拼装汽车、摩托车、劣质机械设备等,高技术电脑软件、计算机防病毒卡、激光全息防伪标志等也开始成为假冒对象。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991年,假冒的“太阳牌”锅巴达1.5亿元。1992年,卫生系统查出的假药1.7万多起,90多个品种32万多公斤,价值3亿元。
特点之二:出现区域性“产、供、销”一条龙假冒地,违法活动更具隐蔽性、流动性。有的地方造假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已形成“专业村”、“集散地”、“黑窝点”,并有人提供仓库、银行帐号、代办运输等,显然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扩散能力。由于国内打击严厉,相当一部分造假活动已发展到境内外勾结,在境外制造,通过走私偷运到国内销售,人称“走私假冒商品”。
特点之三:重大和恶性案件增多,违法数额攀升。据高检统计,去年受理假冒商标案件4682起,立案3090起,结案1821起,其中100万元以上42起,是上年同期的3.32倍。
从已被查获的案件看,在市场上被假冒的名牌,在其创业创名牌过程中都付出了长时间艰辛的劳动,都是一些质地优良,适销对路,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用户厚爱,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国产品的精粹,是国之瑰宝。然而,大量的假冒却严重危害了这些企业的声誉,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由于犯罪分子采用高额“回扣”、“好处费”、“手续费”等不正当的手段,使真货斗不过假货,好货斗不过劣货,使一些名牌产品被挤进了仓库,退出了市场,企业焦头烂额,消费者真假难辨,名牌的声誉一落千丈,国家的税利大量流失。
打击假冒,其目的就是要为一大批名、优、特、新产品创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一大批世界公认,堪称一流的名牌产品。打击假冒,保卫名牌,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职责。一方面,我们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打假”主力部队的整体效能,打一场保卫名牌的人民战争。我们常说,消费者是上帝,我们要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动员全社会的消费者积极参加,形成假冒商品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假冒就无处藏身了。技术监督、工商、公安、检察等是“打假”第一线的主力部队,要协同配合,联手打假,组织好执法力量,增强打击的力度,全面开展查大案、端窝点、整市场、清柜台,健全监督网络,最终建立起杜绝生产、销售假冒商品的机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