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阅读
  • 0回复

一个年加工350万张羊皮的全国最大皮毛加工专业村,村里却看不到一只活羊。河南孟县桑坡村致富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村里做起跨国生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3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个年加工350万张羊皮的全国最大皮毛加工专业村,村里却看不到一只活羊。河南孟县桑坡村致富的全部秘密就在于:
村里做起跨国生意
本报记者李而亮
地处内陆腹地的一个行政村目前正全力争取进出口权,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当我们了解到它目前年加工羊皮已达350多万张,其中200万张靠进口;产品一大部分销往海外,今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占河南省皮毛出口量的26%的情况时,就会理解到直接拥有进出口权对他们来讲是何等重要。
记者到桑坡村采访时,恰遇这个村所在的南庄镇举办“全国皮毛经贸订货会”,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108家企业的500多名客商汇聚此地,其阵势令人刮目相看。桑坡村党总支书记、焦作市雪羊皮毛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白虎占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年全村皮毛加工的产值将突破3.5亿元,利税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
桑坡村是一个回民村,坐落在典型的平原农区,搞皮毛加工无资源优势可言。无资源优势却有祖辈承传下来加工皮毛的手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实施“两头在外”的战略与占领市场抢先一步的意识。前些年,在许多牧区只是贱卖资源的时候,他们广敛货源,家家户户做起盘晒羊皮的行当,把一个桑坡变成了白色的天地,率先富了起来。
桑坡的致富门路,使许多为他们供应原料的产地和劳务输入于桑坡的人受了启发,他们纷纷“觉醒”过来,就地加工,截住外流的“肥水”。就在国内皮毛资源逐渐吃紧的时候,桑坡人以对市场的预见性,果断地把眼光投向国外。他们通过国家有关部门从盛产绵羊的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进口羊皮进行加工。抢先一步跳出了在国内与产地争资源带来的被动局面。
从原料来源打开了国际市场这一头的桑坡人,在如何让产品打出去的另一头上很快也开了窍。过去,他们只是进行千家万户盘晒羊皮的初加工,再卖给其他厂家深加工后出口。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他们意识到,只有把生产的“入口”和“出口”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在皮毛的深加工上,他们选准了市场的空档,请来科研人员和技师研究开发了国内一流的羊剪绒新技术,先后推出了高档裘皮汽车坐垫、沙发垫、地毯、床褥等8种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型皮毛精品。为提高加工能力,去年全村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26个加工厂。随着这些加工企业的逐步投产,已经有30%的羊皮进入深加工,产品全部销往海外。桑坡村做起了真正意义的跨国生意。许多外商了解情况后惊奇地说:“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内陆村庄竟有如此能耐!”
已经步入小康的桑坡村,如今正努力向国际惯例接轨,把跨国生意做大。他们今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元,把千万元以上产值的加工企业增加10个。他们把八大银行的机构建到村里,为投资者直接服务;通讯上,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全省首家村级2000门程控电话项目,电话从村里直拨国内外;购销渠道,除巩固已在天津建立的进出口基地外,又着手在上海、深圳、西安开设了进出口网点;环境保护上,投资了200万元,在中科院的指导下,修建了鞣洗皮毛废水利用工程;科研上,筹建皮毛研究所,开办皮毛专业学校,研制新潮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说起发展目标,白虎占总经理满怀信心说:“我们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年产销500万件产品的大型皮毛加工基地,把桑坡村建成雄居中原的皮业城。再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成为在世界有一定地位的皮都。”
这就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气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