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科学技术就是力量——重读《新工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2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科学技术就是力量
——重读《新工具》
卢继传
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在他的名著《新工具》一书中阐述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一句名言流传于世,在我国也广为人知。它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重读该书,联系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势态,深感传播知识就是力量有着深刻意义。
    “人类的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
培根生长在马克思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代。16—17世纪,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新生的资产阶级以及和它结成联盟的新贵族,非常关心生产、航海业、造船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同时,他们有了新的精神要求。但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残余和教会仍然支配人的思想,任何人如对它们稍持异议,就被指控为“倡乱者”;它们对于科学的进步还硬是加上一道严厉的限制。他勇敢地奋起,反对宗教的唯心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并且论证了认识和驾驭“自然力”的力量与方法。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概念出发,玩弄词句,沉陷于抽象而空洞的议论,甚至尽力所能地把神学观念奉为信条,把经院哲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而经验论者只以对个别事物的片面观察或道听途说为据,加以论断。对此,培根讽刺说:有学问的人们,但亦是轻忽而又懒惰的人们,在建立或证实他们的哲学时,却采用了某些谣传,或者经验的一些假态。他指出:由于这两种错误思潮严重地歪曲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致人们“在自然历史当中找不出一个事物是适当地查究过,证明过,算过,衡过或量过的。”(《新工具》中译本,第77—78页)
那么,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培根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地提出认识的归纳法的哲学家。他认为,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在庭园里和田野,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和加工。他由此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把仔细的观察和正确的推理结合起来。科学的认识方法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开始,获得了感性材料之后,对其逐次分析、归纳,从个别事物上升到普遍的原理,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在培根看来,要达到这一步,取决于人们的知识程度。为此,他反复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他说:“人类的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并解释说:“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同上,第8页)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守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换言之,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任何人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于是,培根强调,要获取真正的知识,必须扫除妨碍科学知识发展的幻想和偏见。他揭示了追求虚构和空想的所谓“四假象”:“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曲解事物或自然,把人们引入空洞争论的歧途,使人与自然隔绝,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些揭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为了形象地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还撰写了另一本著作《新大西岛》。他力图把这个岛描绘为建设成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依靠科学技术力量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生活富裕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各级掌权者都是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素质的。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不仅为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提供了舆论工具,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影响绵延数百年。数百年来,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就在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这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资本主义社会深入人心是有密切关系的。马克思在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发现了以下事实:“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资本主义都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得以发展的。在每一次技术进步中,资本主义抓住了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第二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又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整个社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本世纪70年代震撼世界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迅速崛起,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又大大提高了。
战后以来,在与资本主义科技竞赛中,社会主义国家重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在50年代,前苏联在尖端技术(火箭技术、氢弹技术、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等)赶上或领先美国。1956年,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尤其在原子弹、氢弹发展速度上超过法国、美国。当时,西方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新中国诞生以来的40多年里,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卓越的,一些项目或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以致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的作用。同时,也曾一再地错过了世界技术革命的契机,没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把经济搞上去。我国综合国力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落后。在当今新的世界科技竞争中,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将在经济上受制于他人,从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只是抽象谈论自然知识,也未能揭示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之力量。今天,人们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已含有崭新的内容,那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决定性因素,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都是科学技术长入物质生产过程的结晶,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邓小平同志洞察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科学技术力量的认识的一个新的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论断肯定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可以断言,社会主义终究能够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但科学技术必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否则,那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我们应着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大力发展教育,大力造就和培养人才,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使他们深刻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不言而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对我们的告诫:“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