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星光闪烁中的困惑与启示——对于文艺专题片创作的思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3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坛纵横

  星光闪烁中的困惑与启示
——对于文艺专题片创作的思索
王纪言刘春

又一届“星光奖”的评选活动结束了,电视文艺专题片的星空中又升起几颗璀璨的新星。
站在八届“星光奖”的制高点上俯瞰过去,我们高兴地看到,电视工作者正以自己的语言方式满怀激情地记录了当代艺术的历史,一批优秀之作呈现在观众面前,于是我们欣赏到了侯宝林临终前的幽默、方荣翔一生中最后一次辉煌的演出,欣赏到了现实与历史交叉的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与恢宏空间、李可染笔下溶合于山川的人间灵气自然风韵……
文艺专题片一方面记录生活,让观众看到真实的艺术家真实的人、真实的作品真实的创作;另一方面试图用电视手段再现艺术情境,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其中的意象与幻想,以流动的过程展示“凝固的瞬间”里蕴藏的奥秘。从《雕塑家刘焕章》到第八届“星光奖”推出的《永恒的大山》、《东方喜神侯宝林》、《毛泽东诗词》等,我们可以看到文艺专题片的长足进步。但是一旦我们用较为苛刻的学术目光去透视这些年文艺专题片创作的总体格局时,问题与困惑也就产生了,而这些问题又恰恰都产生于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即混淆记录与创作的界线。
    二
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一门新诞生的艺术总是竭力模仿年长的艺术,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这一点是被大家所认可的”。电视艺术在其成长中,既借鉴了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模式的影响,它表现为一种过于倚重解说词的意义阐述、情境塑造、美学渲染作用,过于强调戏剧化因素与场景安排,过于脱离生活的影像造型语言,过于割裂作品与现实本质状态的封闭式取材样式。
无疑,在近年来的新闻性报道中,封闭取材模式已越来越少见,人们越来越欣赏纪实的报道风格:同步记录、跟踪报道、抑制主体的盲目冲动、捕捉现场完整信息,以原生态的叙事方式呈现生活。它体现出报道者对生活的尊重与朴实的态度。例如《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就因为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但是我们看到,在文艺专题片中一直存在着一些无法溶化的顽冰,文学、戏剧、电影的影响仍然很大。人们常常把文艺题材孤立看待,当作一个报道“特区”,而没有看到艺术家及其创作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组成。人们常常把艺术看得过于神秘玄妙,如同“天国的声音”,而忽略了艺术其实是对人生经验的朴素而深切的表达,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从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存经验中才能挖掘出艺术创作的源流与奥秘。人们在报道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时,常常忘了报道的客观化,因而难以抑制自我的主观意念,难以抑制自己抒情阐释的欲望,最终无法保持专题节目最可贵的客观冷静的取材目光。
作为文艺专题片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真实完整地把握固有的时空、运动关系,而不是脱离这一基础去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仿佛不这样就“慢待”了艺术,被别人视为肤浅、无知。因此,文艺题材专题片同样强调朴实平易的美学品格,它一方面是对题材作为事实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对观众接受权利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与报道新闻事件一样,电视工作者把握作品的首要原则就是如何真实、完整地呈现事实,而不是有碍这一呈现的臆造、夸张、修饰。
    三
观念上的偏差造成了作品的具体失误。于是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不是在生活中而是被放入一些抽象的环境,那里人烟俱灭,只有几何造型、人工色块、迷蒙的烟雾。艺术家的活动成为僵硬、机械的符号运动,艺术家也因而成为电视“艺术家”作品中随意挪动的一个卒子,我们很难理解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而在另一些作品里,艺术家虽然在生活环境中,却又表现得神秘、做作。一部表现乡村画家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了玄妙、模糊的田间行走的慢放镜头、逆光拍摄的黄昏沐浴,以及河边沉思、折草微笑、抽烟凝想、灯下作画等,都损害了题材本身的朴素的艺术韵味。我们希望看到艺术家真实的生活、创作,而不是太空步一般的行走、装模作样的沉思漫游、虚假矫情拿腔作势地摆姿创作。我们希望艺术家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作品,而不再是出自撰稿人之手又以内心独白形式出现的表演式解说。我们希望文艺专题片创作朴素些再朴素些,真实些再真实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