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成功的选择——株洲汽车齿轮厂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成功的选择
——株洲汽车齿轮厂发展纪实
江世杰罗传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像是一座供人选择的“迷宫”。10年前的株洲汽车齿轮厂,只有千万元的产值,200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原值,是湖南省一个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汽车配件厂。经过不断地选择之后,工厂脱胎换骨,壮大发展,固定资产增长4.87倍,产值增长7.27倍,利润增长2.5倍,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小型巨人”。
    摒弃等待,选择进取——挤入汽车工业主力军行列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方针。许多工厂的领导人忽然发觉:靠上面安排产、供、销计划,有些靠不住了;企业的前途得靠自己把握。
严酷的现实,使株洲汽车齿轮厂党委一班人倍觉肩上担子沉重。刚上任不久的厂长何宗鉴,既不赞成转产,也不赞成无所作为。他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你有没有实力!
当时国内的汽车市场,明显“缺重(型)少轻(型)”,汽车生产厂家正因此进行新的集结——重型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将要应运而生。何宗鉴紧紧盯住这一态势,酝酿着一个大胆的选择:
他带人风风火火赴长沙、上北京,大有不进入即将诞生的重型汽车集团不罢休的劲头。“株汽齿”终于成为重汽集团的成员。
这一次选择,不仅使工厂相继争取到斯太尔重型汽车部分齿轮配套,中型客车变速箱配套,湖南重型汽车配套和螺伞齿轮共四个技术改造项目,而且告别了“地方维修配件小厂”的过去,进入了国内汽车工业主力军行列。
    摒弃稳当,选择风险——负债经营带来波峰大产出
进入重型汽车集团以后,“株汽齿”有可能争取到三批共7500万元的国家贷款。
7500万元,超过当时“株汽齿”固定资产的三倍;一年下来的贷款利息,比全厂一年的利税总额还多。接受这7500万元贷款,意味着工厂将背上个大磨盘:如果年创利税达不到1000万元以上,工厂就会被“磨盘”压垮……
厂领导班子迅速统一思想,在全厂职工中展开了“克服短期行为,自觉负重爬坡”的对话活动。在此基础上,一场卧薪尝胆改造企业的大决战打响了:
——1986年开始,贷款3500万元,建设斯太尔重型汽车引进项目,形成年产6000台以上齿轮和分动箱、取力器总成的能力,形成产值4000万元以上。
——1987年开始,贷款2500万元,经过五年建设,完成中客变速箱扩建改造项目,实际年产量已达2.5万套,新增产值4500万元。与此同时,还建成一条年产万台微型汽车变速箱生产线,新增产值1350万元。
——1989年开始,工厂又投资1354万元,购进12台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年新增螺伞齿加工能力4.5万套,年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并为螺伞齿轮的出口打下了坚实基础。
    摒弃守旧,选择创新——塑造汽车零部件“小型巨人”
何宗鉴提出了“总厂多品种,分厂专业化”的方针,并制定了重、中、轻、微全面开发的产品战略,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确定了产品方向以后,他又提出:“一出口、二配套、三维修”,变“配件厂”为“配套厂”的市场战略,决心跨出重汽集团,面向全行业的技术发展。
当何宗鉴提出这两个战略目标时,有人担心这是“满天麻雀想捉尽”。然而,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工厂采取外延与内涵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大再生产,调整了内部生产结构和空间组织。一方面,新建生产轻、微型汽车齿轮及总成的基地;另一方面,在各车间基础上形成12个专业分厂。产品品种由“七五”初期的100多个增加到300多个,新产品率达70%。
多品种大大提高了“株汽齿”的市场覆盖面。目前,稳定的配套用户有二汽及东风集团、重汽集团所属的20多家汽车厂,配套产品的产值占了总产值的80%;维修用户已发展到1000多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经过一连串明智的选择,株洲汽车齿轮厂成功地穿越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迷宫”,已经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小型巨人”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