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了解·适应·引导——图书市场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4
第8版(书评)
专栏:

  了解·适应·引导
——图书市场琐谈
规模宏大的第六届全国书市,展示了7万多种代表图书,吸引了110多万人次的中外读者,销售码洋超过2000万元,订货码洋达到2.2亿元。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敲击着每个出版工作者的心弦:我们的出版事业,繁荣!我们的图书市场,景气!
这届书市一个异常鲜明的特色是,看来处处无热点,实际处处是热门。整个书市,似乎没有哪一种书造成绝对的轰动,但只要是好书,都有不少人去争购。新版书惹人注目,库存书也有价廉的优势;丛书套书走势甚俏,单本佳作也得读者的青睐;高档名著有慧眼相识,通俗读物也使人爱不释手;名家名著长销不衰,新人新作也打入畅销书榜;曾经滞销的重头书再见天日,流行一时的“地摊文学”却不能登堂入室。
“书市怎么啦?”过去我们这样发问过,带着忡忡忧心。“书市怎么啦?”今天我们又这样发问,带着阵阵欣喜。纷繁变化的图书市场召唤着我们,去了解它去适应它去引导它。
了解图书市场,就是要掌握读者的文化需求。不同的读者属不同的文化层面,不同文化层面的读者有不同的精神要求,这是多层次,相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或指导学习,或帮助工作,或陶冶情趣,或美化生活,这是多渠道;相同的读者还有个性的差异,相近的需求也有时空的区别,这是多方面……这些决定了图书市场的丰富斑斓。摆在我们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深入到图书市场上去,针对广大读者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动态文化需求,既有的放矢又不断创新地去开拓选题。
适应图书市场,就是要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造原子弹的,该攻读过多少高科技典籍,但怕也少不了休闲娱乐读物的调剂;卖茶叶蛋的,大都抱着一本言情或武侠类的小说,但也有发愤图强刻苦自学的楷模。特别是在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它在选择“对路”,它在呼唤“适销”。摆在我们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使饥渴者得到充实,为奋进者架设阶梯,让人生增添光采,叫生活溢满欢快。
引导图书市场,就是要提高读者的文化需求。一部优秀精品,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可以积淀人类文化的精粹。这些都是凭借图书质量表现出来的,质量是图书的灵魂。优秀的质量吸引市场,驾驭市场,发展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常青不败。摆在我们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推出一批又一批真正优秀的佳作,掀起一股又一股竞读好书的热潮,让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不断寻觅市场开拓市场的拚搏中,启动了向优质高效转移的新步伐,推出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图书。这里有汇聚名家名品的《老舍小说全集》、《徐迟文集》、《碧野文集》……有展示当代创作的《跨世纪文丛》、《长江三部曲》……有弘扬传统文化和介绍海外华人文学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进入图书市场后,得到了专家同仁和个人读者的好评。
图书市场还将继续接纳和检验各种各样的图书,扬优汰劣,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市场,做到心中有数,增强精品意识,做好选题计划,主动积极适应市场,凭质量创名牌,吸引读者的购买力,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下大力气引导市场,高扬主旋律,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在每个人的心头。
(作者为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第六届全国书市近日在武汉降下了帷幕,书市展示了我国出版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出版事业奋进、拚搏、繁荣的精神。为进一步总结、探讨我国出版事业的新经验、新问题,本报今日特辟专版,以飨读者。 ——编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