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河南禹县克服农村中的“五多”现象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16
第2版()
专栏:

河南禹县克服农村中的“五多”现象以后
杨恒珊
中共河南禹县县委过去是只靠开会来领导工作的。三月份县领导机关费了二十七天时间,开了六个大会,参加的人数将近三千。在这些会上布置了一大套工作,大都是限期短、要求高,但却很少交代具体办法。这么多任务,到了乡里就乱成一团了。要传达县上的决定和布置区村工作,又得开很多会。四区花石乡为此在三月份一个月内开了七十多个会。区委宣传委员和乡长,一天就召集了五个会,开得群众黑夜不能睡觉,白天不能生产。
当然,禹县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和上级的官僚主义作风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了解农村情况,以为靠一纸命令就能够使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听从自己的指挥。例如今年许昌专署分配禹县要打一万眼井,
(后来减去了五千眼)。但禹县今冬配合白沙水库工程要开一条能灌溉数十万亩田地的大渠。这条渠开成后,绝大多数的平原地就可引水灌溉了。另方面山地打井一般都打不出水来。禹县干部为了要完成打井任务,就只好强迫分配。后来中央发出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这个工作才停止。
禹县县委学习了中央各项指示后,总结了上半年工作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领导干部的主观主义、分散主义的工作作风,改变了只靠开大会作报告的工作作风,县委委员和其他主要领导干部都深入了下层,具体地指导农村工作。四月份禹县麦田受了严重霜灾,县委组织了二百名干部下乡,深入灾区,查明灾情,安定群众情绪,开展了救灾保苗运动。县委副书记革新同志在四区许屯乡与农民举行座谈,讨论浇麦追肥保苗的方法,扭转了农民中的毁麦思想,发动群众浇麦二千七百多亩,还有不少麦田施了追肥。在这次保麦工作中,禹县农民浇麦施肥共三万余亩,使全县麦子获得了七成收成。与此同时,县委领导全县农民播种了秋季粮食作物一百万亩,并普遍进行了查苗补苗,通过算细账,扭转了群众中存在的“窟窿秋、不少收”“缺成苗、不算啥”的思想。使一般的秋田都保证了全苗。这样每亩地最少可以多产十斤粮,估计全县最少可以增产一千万斤粮食。
禹县县委改变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以后,县区乡的会议都减少了。他们对会议还作了严格的规定:在农忙季节白天不许开大会,夜间开群众大会也要经过区委同意。并强调开会要有充分准备,时间要短。这就使农民有了充分的时间生产和休息。“五多”现象克服了,乡干部的误工也大大减少了。不少地区的乡干部采取了“轮流值班半日制”的工作方法,半脱离生产的乡干部每月误工一般不超过七天,不脱离生产的主要乡干部也不超过五天,因此他们由“三面受气”(工作搞不好上级批评,生产搞不好家里埋怨,开会多群众反对)变成“三面满意”了。过去花石乡每天要有六、七个人专门替区上送公文、表格,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形了。
要彻底地克服“五多”现象,领导方面还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工作方法。禹县在克服“五多”现象初期,有些区乡干部由于靠开会作工作的办法吃不开了,新的工作方法又没有,不知道该怎么样做工作,有的区干部下乡后,光是“吃饭、睡觉、生产”。县委发现这种情况以后,就组织干部学习肇源县委书记任国栋的工作方法;同时,领导干部亲自深入下层,创造经验;逐步提高大家的工作水平。
目前禹县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反对“五多”中,部分干部产生了否定过去的一切的情绪,该开的会不开了,必要的报告也不写了,该作的工作也不作了,有的同志把统计受灾户数、救济灾民也当成了“五多”,把可行的卫生工作也当成额外负担。部分地区的(如四区上王庄乡)乡政府经常锁着门,一切工作没人管。要改变这种情况,禹县领导方面还必须把什么是“五多”,什么是必要的工作,和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应用具体的事例向区乡干部进行明白的解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