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到处都有警惕的眼睛——人民群众踊跃举报“制黄、贩黄”分子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6
第4版(要闻)
专栏:

  到处都有警惕的眼睛
——人民群众踊跃举报“制黄、贩黄”分子纪事
光明日报记者马兴宇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01)5231138,这是“全国扫黄办”新近设立的“举黄”电话。
10月25日,这个电话刚刚经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公布不到一小时,铃声大震,接通了来自北京的第一位举报者。这位出租汽车司机反映,在京城的某一角落,经常有人向过往的汽车司机出售黄色书刊。自此,这里铃声不断,成为北京最繁忙的热线之一。据值班的工作人员介绍,电话开通一周来,几乎一天24小时都有群众的电话打来,平均每天举报50个以上颇有价值的线索。
记者在举报电话值班室翻阅了部分群众来电的记录单,看到举报电话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大中城市,也有中小城镇。在这些来电举报的群众中,有干部、教师、军官、科技人员,也有普通工人、农民,还有港商、华侨。他们有的反映在某地、某处有人在销售黄色书刊;有的举报在某地、某厂正在或曾经印制“黄货”;还有的揭发某书商在暗中征订、销售黄色制品,不少电话提供的情况具体而翔实。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很多举报者,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显示出对自己的正义之举充满信心。
有关部门对每一个举报电话都进行了认真处理,有些重要线索立即进行追查。据透露,根据一位举报者26日晚上打来的电话,次日上午即在南方某大城市捕获一名“制黄”、“贩黄”的重要案犯。
举报电话的初战告捷,令人振奋、给人鼓舞,同时也再次显示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我们遏制和彻底扫除黄毒的重要保证。
淫秽、色情出版物,因其惑人心智、乱人操守、败坏社会道德而被各国的有识之士视为一大公害。在我国更始终为法律所不容。但是,总有些利欲熏心者铤而走险。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一些不法分子为牟暴利,置国法和公德于不顾,日益猖獗地制作、贩卖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遗祸社会,毒害青少年心灵。其卑劣行径,使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各地群众积极举报这些“制黄”、“贩黄”犯罪分子,和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起,打响了一个又一个扫除“黄源”的“战役”。
去年10月,湖南常德一位工人,在闲逛书摊时遇到一个摊贩在兜售一本书。他买了一本回来一翻,发现书中内容淫秽不堪。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立即到附近派出所报了案。公安干警马上出动,从书摊上起获数种黄色书籍。之后,有关部门顺藤摸瓜,追查黄源,一件涉及20多个省市、几十名案犯、几十个品种的特大淫秽图书案被一举查获。
最近在北京破获的一起重大非法出版案,通过电视、报纸的报道已使许多人略知一二。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为此案的破获立下头功的竟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妈。今年7月中旬,“全国扫黄办”获悉,月坛附近的一个书摊上,在卖几种内容有严重问题的非法出版物。与此同时,北京市有关部门也收到群众的反映。根据这些线索,北京有关部门查获了一些正在出售的书籍,但这些书的来源尚在迷离之中。大约一个半月后,一位大妈看到附近一居民楼的地下室里,总有人出出进进地倒书,形迹可疑,就到派出所反映了情况。警察赶来一瞧,在这个地下室里竟堆放着大量淫秽书刊等非法出版物,正是北京市在多方追查的这一案件的藏书窝点。由此,这一案件的主犯迅速落网,案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各地群众向各级主管部门举报了多少“扫黄”的线索,已经很难统计。但是,来自全国“扫黄办”的信息证实,随着我国“扫黄”工作的深入,群众举报“黄”案和非法出版案的数量逐年上升,而且举报的情况越来越准、越来越实、越来越快。这个事实不仅告诉我们,“扫黄”确实顺民心、得民意,而且反映出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清除“黄毒”的认识日益深刻,对于“黄色”和非法出版物的识别、鉴别能力日益提高。
在中国城乡的许多地方,“扫黄”和“制黄、贩黄”的搏斗依然如火如荼。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的决心、法律的威严都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而亿万群众的呼应,则成为这张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中最细密、最难逃脱的经纬线。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的每个区、县都已设立了“扫黄”举报电话,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扫黄”举报电话也已经或正在设置之中。
想提醒那些自以为得计的“黄贩子”,你能躲过那亿万只警惕的眼睛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