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阅读
  • 0回复

有益的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0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

  有益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综述
本报记者毕全忠
由本报教科文部主办、祥云教育培训中心协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今天刊出最后一期。自去年12月中旬这个专栏开办以来,共收到来稿250多件,我们选登了13篇,现在以本报记者的综述告一结束。这个专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对此,我们深为感谢;因版面所限,很多稿件未能刊出,对此,请作者谅解。  
               ——编者的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所探讨的问题,无疑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因而受到很多读者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除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之外,一些党政部门也都关注这次笔谈。中宣部、冶金部都有同志撰文参加探讨;卫生部的同志来电话说,部领导很重视这个笔谈;香港教育界一些人士也关注这个探讨,询问有关情况。很多读者来信说,本报开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非常及时”,“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读了很受教益和启发”。
从这次笔谈参加者的学术地位和探讨的问题、发表的见解看,这是一次水平较高的、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探讨。作者中有不少是知名的教育理论专家,刊出的笔谈稿的作者,有一位是国有企业的总经理,其余均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职称。从探讨的问题看,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产生的冲击、教育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补偿、关于私立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等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次笔谈努力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见解都得到发表。以上海胡瑞文同志为代表的一部分作者关于教育市场的见解,与以南京鲁洁同志为代表的一部分作者所持的观点相反。不同见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使探讨较为深入。
经过探讨,论者们在一些大的原则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根本上说,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发达的现代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和发展。这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强大的动力,同时也要求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发展自己,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抱残守缺,不思改革;近几年教育受到的某些冲击,是人们不理解甚至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所造成的,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必然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教育也有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可以克服的,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教育和经济是两个社会功能不同的系统,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又有密切联系,不应把经济规律搬用到教育系统中来;教育面向的是全社会,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为科学,应根据这一要求转变、更新教育观念;
四、关于“教育进入市场”,尽管有不同意见,但也有共识,那就是:学校的科技成果、培养的大部分专业人才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进入市场,至于基础教育则不能“市场化”;
五、举办教育事业主要是政府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职责不能淡化,不能把这一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邓小平同志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1页)这一论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显示出无比正确,不重视教育的领导者也是不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
以上共识是这次笔谈的主要成果。此外,这次笔谈还提出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问题,例如对教育资源的开发配置及补偿问题等,都值得有关方面深入研究,作为制订政策的参考。这次探讨,对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这次笔谈的不足是,有些重要的问题探讨还不够深入,也缺乏有关部门对这些探讨的反馈信息。这次笔谈结束了,取得的共识也不见得是最终的结论,但是有意义的。相信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将继续下去,并取得新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