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边陲绿岛——墨脱纪行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8
第1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边陲绿岛——墨脱纪行①
本报记者贺广华
编者的话:墨脱,对全国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地方。今年9月中旬,本报记者克服重重困难,徒步进入墨脱,历时22天,行程近300公里,发回一组报道。从今天起,我们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借此机会,我们谨向建设边疆的墨脱各族人民致以敬意和问候。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多少年来因其不通公路与外界隔绝而鲜为人知。
连绵的喜马拉雅雪峰横亘于墨脱北部边境,给墨脱带来了6000米以上的相对高差,具有从寒带至热带8个垂直分布的自然植被带,一年之中有8个月大雪封山。
9月中旬,记者踏入鸟语花香的墨脱,所见所闻,真切地感受到了发生在这儿的沧桑巨变。
东仁珞巴村是记者进入墨脱近百公里所见到的第一个村寨。村里有个叫陈全银的,四川绵阳人,爱人差春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珞巴女子。老陈说:“墨脱是块百物百产的好地方,比我老家强。从前这儿被称为‘饥饿山谷’,那是原始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我落户东仁十余年,明显感到这里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好起来。”
聊起村里人的生活状况,老陈颇为激动,“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照顾得好,乡亲们日子过得安稳舒坦。”同行的县委书记桑杰扎巴接过话茬道:“墨脱8800多人的温饱问题早就解决了,今年全县粮食总产可达420万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哪!”
9月25日,在去德兴乡采访的途中,乃登县长给我们说起了墨脱路的变迁。他说:“你们几天走下来,脚板磨破了不是?可这是马行道啊,是国家花了上百万元修成的。30年前,墨脱人走的是猴子路,边走得边用刀砍藤条、树枝、丛草;再就是溜索桥,如今已不大有人过了。”
踩在颤悠悠玄乎乎的德兴乡横跨雅鲁藏布江的藤网桥上,乃登县长又打开了话匣:“这已是墨脱境内最后一座藤网桥了,今冬明春将要改成钢索吊桥。这回我是特意与它告别来了。”
自然,不通公路仍是墨脱人的一大苦恼。为早日结束墨脱作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国家从60年代起,累计投入了4000万元以上,先后勘测施工了6条线路,其中5条都因地质条件过于复杂而作罢。去年9月,札(木)墨(脱)公路粗通至县驻地,连推带拉进来了几台汽车,墨脱老百姓那个高兴啊,说是“共产党给了咱们第二次解放”。没想到,今年7月初刚开山就遭暴雨冲毁。记者这次沿公路线徒步走了两天,目睹进入墨脱80公里以下路段四成以上路基被毁,14座桥涵仅剩两座。为此,墨脱县正在组织重修。
墨脱县各项事业都是在“空白”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据介绍,过去墨脱一分一文全靠国家。到了1992年,墨脱财政终于有“数”了,虽说额度还不大,但毕竟是个好兆头。今年上半年,全县财政收入9.1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的30%,照这样下去,不就有了“造血”机能么?!
从前,墨脱人连电视也看不上,一封山便成了一座“孤岛”。如今,矗立于县驻地附近山坡上的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将墨脱与北京联结起来,墨脱人对山外的大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桑杰扎巴书记透露,明年还要开通程控直拨电话,眼下所需设备已运到了八一镇。
记者过米日,走背崩,宿德兴,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已有近半数的农户新盖或翻修了住房,买了收(录)音机;少数门巴、珞巴族人家还有了电视机;姑娘们穿上了时髦的花裙,小伙子则大都戴上了手表。据该县一项统计,1993年全县农户人均纯收入逾770元,人均储蓄120元。不但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门巴族、珞巴族人民的商品观念也增强了不少。据说目前全县已有个体工商户近百户,还涌现出一批从事编织加工的专业村。
墨脱的一切都在变,不变的唯有那葱绿的青山……(附图片)
图为墨脱境内现存唯一的一座藤网桥,全长约三百米,横跨雅鲁藏布江。今冬明春,此桥将改建成钢索吊桥。莫瑄摄
地图为刘小青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