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农具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0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具王”
本报记者王学孝
每年生产上千万件小农具,出口美、欧、亚、非40多个国家,占有我国出口农具的半壁江山,今年可创汇1000万美元。为国家做这么大贡献,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天津同达企业(集团)总公司。
统领这家企业集团的老板运志国,被誉为我国的“农具王”,是全国农具协会的副会长。秋高气爽艳阳天,我慕名驱车来到坐落在蓟运河畔宁河县潘庄镇的这家农具厂。
我问运志国有什么绝招,他嘿嘿一笑:“能有啥绝招,说老实话,不骗人坑人蒙人,产品讲质量,经营守信誉。”
话如其人。靠着他固有的纯朴、真诚和改革大潮中磨练出来的魄力,去闯荡国际大市场。他成功了,赢得几十个国家万千用户的信任。
他们生产的雄鸡牌锄头、钢叉、蔗刀等农具,欲与英、德名牌鳄鱼牌、目牌农具抗膀子。
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运志国,憨厚中透着机敏,平日不显山露水,闯荡国际大市场时却工于心计,精于谋略。一般说来,小农具量大利微,愿干者不多。运志国恰恰就看准了这一点,一美元左右一件的小农具,能有多大赚头?加之原料价猛涨,出口价又不能跟着上扬,怎么办?他从内部革新、挖潜、节料做起。他带领助手搞的“拼块模具”,仅这一项革新,生产一把蔗刀就可减少损耗5分钱。别小看这5分钱,聚沙成塔,上百万个5分也是个不小的数目。生产锄头、钢钎剩下的边角下料,再利用来制造刀片、锯片。这样一吨钢材能顶两吨用,而且产品质量好。十几年来,他们出口的千百万件产品无一退货索赔。
运志国的另一方略就是大钱小钱一起赚,薄利厚利两兼得。美国一家公司要求外贸部门供应的一批纸浆刀,而这种产品加工精细,质量标准高。市外贸部门在天津找了四个厂家,没人敢接。运志国斗胆提出,“让我们试试行吗?”于是,他亲自组织攻关,苦干了5天5夜,7天后的早晨,按预期把产品交给了准备飞往美国的外贸人员。产品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并很快签订了供货合同。仅这笔买卖,就为国家创汇170万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