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为父者的“唯一要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1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为父者的“唯一要求”
周云龙
长江航道局重庆工程局局长助理、工程师唐泽薏,为在长江中救起一落水的7岁女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悲哀的是,获救女孩的母亲却不问恩人的安危,领着女儿悄悄隐入了黑夜。《中国青年报》就此报道时,标题引人入胜:《吃一江水出两样人》。
面对失子之痛,唐泽薏的父亲,西南师大生物系88岁高龄的唐世鉴教授,在众人面前没流一滴泪,坚强的老人只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宣传英雄的事迹。
这是一个做父亲的“唯一要求”。人说,“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为人生三大不幸,唐教授失去了晚年的依靠,而且儿子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能不悲哉痛哉么?照实说,这时候,他完全可以借机向政府或儿子的单位提出许多要求:其一,将儿子从小拉扯长大成人,其间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年老体弱,做儿女的自然应该报答养育之恩,可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救人捐躯,总该有个说法吧?!其二,儿子业已身为人父,肩负家庭的重担,他英年早逝,其孩子可能尚未就业,或许就职的岗位不理想,是否该考虑考虑孩子的问题?这年头,有些人即便是正常死亡,亲属也要化悲痛为“力量”,借机为子女为工作为待遇等等要个说法,否则是不甘心把死者送去火葬场的(这叫“以死人压活人”);其三,那葬礼可要安排得隆重点,以此告诸世人,死者之伟大。现在,葬礼的排场不是愈闹愈大了吗?《报刊文摘》10月3日载文说,浙江黄岩市路桥镇街头不久前就上演了一幕奢侈葬礼闹剧,出殡队伍前呼后拥引来万人围观,私营业主一掷千金只为儿子送葬。唐泽薏救人捐躯,难道不应更气派些吗?!……
作为英雄的父亲,即便再提出几条这样的要求,恐怕也算不得苛刻,可是老人只字未提。而当他听说那位被救女孩的母亲不顾救命恩人的安危,带着孩子悄然离开现场;听说有人问泽薏的姐姐:“你弟弟舍身救人,他是解放军?”时,老人心情变得特别难受:“难道只有解放军才救人?为什么有人会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良知?”联系如今社会上种种缺乏公德、见利忘义的行为,老人,其实不仅老人,每个正直的公民都会提出那一要求:宣传英雄,弘扬正气。
这“唯一要求”,是一位老者向我们社会发出的呼吁,它同样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显而易见,他提出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去的儿子,也不是为了他们唐家。这一条也许比前面的三条简单多了,但它却最难做到,又最应做到,这是为了我们这个本应充满新风洋溢正气的国家!
像这种救人者英勇献身,获救者悄然离去的事儿,不久之前在辽宁本溪已发生了一例。同样令人心碎的是,救人者有时不仅要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还有大笔医疗费用无人承担,见义勇为者的种种困窘,早已是旧闻了。
哀莫大于心死。俗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是,救命恩人,得到的是什么?救人者也许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才救人,他们只是冲着做人的道德去的,而被救者的道德良心何在?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农夫和蛇”的故事。
如是说,面对失范现象,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甚至任其发展,而必须通过广泛的生动形象的舆论宣传,以复苏人们的道德与良知,唤起公众的觉醒。当然,不仅要宣传英雄,也要宣传狗熊,让那些冷漠的旁观者,负义的获救者的丑恶灵魂曝光天下,从而使人们从鲜明的对比中切身感受到见义勇为者的伟大,感到道德与良知对一个人,对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最后,我想重复那句一些人可能已听厌了的老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老教授才会虽失子而犹感欣慰,英灵也才会在九泉之下永远地安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