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台资看好上海滩——上海台商投资状况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1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资看好上海滩
——上海台商投资状况一瞥
本报记者武侠曹宏亮
日前,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披露的一份资料显示,经该会核准、报批的台商投资内地的件数和投资金额,上海均占首位。
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平均每天有2.2家台资企业落户上海,到今年8月底,上海已有台资企业近2000家。
而台湾大财团、大企业纷纷组团访沪又成为今年以来上海滩的一个热闹景观……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在吸引台资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和资金的数额、量的大小,那么,今天作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龙头,作为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已开始实践它更高品位的飞跃。
“我们特别要注意发挥上海在科技、市场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台商来沪投资技术含量高、规模优势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尤其要把吸引台湾大财团、大企业来沪投资和进行沪台金融合作作为两项重要工作来抓。”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的一席话与其说是下达的工作任务,倒不如说这正是目前上海市台商投资的新现象,大趋势。
    大财团纷至沓来
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精心收藏着一份台湾百家大财团的排行榜。在世界上129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热潮中,张志群眼睁睁地看着排行榜中的大财团,一个个走来,在上海滩安家落户,并很快由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前的3家、9个项目增加到现在的20多家、60多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到20多亿美元,占全上海台商投资总额的50%。
早在4年前,台湾大华金属集团便率先投入数千万美元,取得上海第一块工业用地50年土地使用权,建成3.1万平方米的“齐来工业城”。目前,已有10多家来自香港、台湾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企业相继“进城”。预计,年出口创汇将逾1亿美元。
投资项目最多、金额最大的要数汤臣集团,“汤臣”投资的16个项目,包括高尔夫球场、花园别墅、金融大厦、国贸大厦等,资金到位达数亿美元。董事长汤先生踌躇满志地表示,要在浦东至少奋斗20年。
台办主任张志群认为,台湾大财团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效显著,目光长远,善于全面策划实施“全方位”投资战略,必将有力地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上海综合实力的提高也必将加快大财团的投资步伐,形成良性循环。他透露,迄今,台湾前百家大财团已有近半数先后组团来上海考察洽谈。台湾10多家大财团主要负责人有的已多次来沪考察,投资上海的整体规划正在筹划实施中。
    把总部设在上海
今年4月,上海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上海之友”评选活动。8位台商榜上有名,其中在内地投资1.2亿多美元,将把总部迁至上海的日豪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屏当即表示,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无愧于“上海之友”的称号。
事实上,许多台商早已不满足于仅仅被当作上海的朋友,而纷纷把总部迁入上海,或在上海建造办公大楼,建立基金会总部,大有扎根落户安居乐业的意思。
灿坤集团市场总部总经理杨文芳先生认为,上海的两大优势是别处无法取代的。第一,上海是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吸收资讯快;第二,上海是内地市场的“经济橱窗”,有着强烈的“示范效果”。
自诩是“把地球放在餐盘里”的上海大千美食林总经理则干脆举家来到上海,建造了一个七层高、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大餐盘”。他认为,投资成败的关键是人才,上海人聪明,观念转变快,应该大有作为。
而“日豪”总裁李屏则认为,上海之所以成为台商的“最爱”,关键一条在于上海市各机关单位的效率,尤其是海关、外经、台办等单位办事效率更为突出。
据悉,目前此类欲在上海扎根落户的台商为数不少,上海有关方面将进一步推出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开放台商设立控股公司等内容,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为台商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科技项目是热点
“提高沪台合资的科技含量”,是沪台双方优势互补的重要契合点。
“欢迎台商来沪投资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东道主张开了热情的双臂。
上海高新技术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新格局,台湾的风险投资机制在这里可大有作为。
被称为“插队”台商的陈伽宾,投资设立了百穗兴业化肥和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台湾高科技的高浓度有机复合液体肥的生产技术设备和46个台湾优良蔬菜品种,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有关专家预计,随着这一农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上海市农业生产和市民的菜篮子将会有一个可喜的变化。
由台北市电脑公会和上海市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发的“芙蓉江电子一条街”,力图探索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新路,台湾45家电脑商已成为街上新居民,虽说现在每月的平均试营业额仅达400万元,但电子街的试点、示范作用正日益凸现。芙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生满怀信心:“两岸的合作将使两岸资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耀眼灿烂。”
    金融业迂回交往
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把沪台金融业的合作称作“瓶颈”。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资金往来,往往只能迂回香港。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频繁,这种迂回的暗流日益汹涌。
继台湾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入港”实现间接合作之后,1993年,由台湾12家民营银行组成的考察团来上海考察,分别拜会了交通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万国证券公司等部门,共同探讨两岸金融业交流合作的前景。
与此同时,台湾润泰集团与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合资成立香港沪光证券投资公司已开始运营。
台湾华莱证券公司在香港注册,再以港资名义提出申请,于去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取得专有席位,成为第一家登上交易席位的台资证券商,为台湾投资人购买内地股票打开一条更直接的通道。
上海市副市长沙麟呼吁,上海要力争试办一二家台资金融机构,或试办共同基金、投资信托、控股公司,以利形成上海金融中心。
为此,有关专家正努力探索两岸金融业合作的可行途径。他们认为,在今后几年里,香港仍将扮演中介角色,但“瓶颈”终究要被冲破,金融业的直接交往合作是大势所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