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书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18
第3版()
专栏: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书籍
赵镇南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我整天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想就我自己的体验,谈谈关于指导孩子们阅读文艺书籍的一些问题。
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他们没有选择书籍的能力;因此,在鉴别好坏、分清难易等工作上,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孩子们是尊敬教师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自己或者和成年人争辩问题时,常常说的一句话:“老师说的!”他们是把教师的话当做行动的指针的。
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没有重视指导学生们阅读文艺书籍这件工作,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们的有力的教育工具。有的教师自己一年都难得看上几本文艺作品,他们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给“小孩子们看的,成年人看了是白费时间”,这样他们就不可能知道孩子们究竟应该看些什么书。孩子们请他介绍书籍,他就只能用这些话来应付:“书皮上写着‘儿童读物’的,都能看。”孩子们请他告诉哪些书好,哪些书坏;他就只能这样回答:“凡是从新华书店买来的,都没错!”
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指导孩子们阅读的工作,才产生了下面这些现象。有的孩子见老师不管了,自己也就不看了;想看的,就只好自己去选择。他们选择书籍的“标准”,大概不外乎这几项:书名好听不好听、书皮好看不好看、插图多不多、热闹不热闹、有打仗的没有。还有一些孩子,不管什么书,拿起来就看。往往因为他们看的书不适当,受到坏的影响。
有不少孩子晚上不敢走路,怕鬼,出去解手还得叫人跟着作伴;有的孩子满嘴说着野里野气的话,还做着非常低级的流氓动作。我们很久以前就在研究这些问题,却没有想到从儿童文艺读物中,竟会找到答案。
譬如说:我们曾辛辛苦苦地教育孩子们,使他们将来成为刚毅、勇敢、坚强的共产主义的积极的建设者;在这一件工作上,年复一年,我们不知道下了多大功夫,才使孩子们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有了一些进步;可是,有一个孩子看过一本叫“兽国记”(何公超著)中“仙国妖莲”这篇文章以后,对我说:“刚看完这本书那天晚上,蒙着头才敢睡觉,现在想起来还害怕。天一黑,我就不敢出去玩啦。”很明显,这篇文章抵消了我们长时期的教育。
这只是一个例子。可是,像这一类的书籍散布的毒素,不知道有多么广,不知道受害的儿童有多么多,不知道要教师们在课堂上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才能把这些毒素肃清!
“儿童书籍是为了教育而写”(别林斯基),作为一个教师,我希望儿童文艺作家们在执笔之前,能够想一想自己这篇文章准备教育儿童一些什么?这个教育是不是正确?
也有一些教师,他们倒是给孩子们介绍了不少书籍,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他们把自己听说的和看到的名著,一股脑儿介绍给学生。我曾经问过十几个北京市立小学里的几十个小朋友,他们看过哪些文艺书籍。他们告诉给我的书目中,不少人都有“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这几本书,他们说是“老师介绍的”。这几本书都比较厚,比较深,小学生是不可能看得懂的,这也就违背了教育学上的“量力性”的原则;过早地叫他们阅读艰深的东西,不但不能培养起他们阅读文艺书籍的习惯,反而会冲淡他们阅读的兴趣。有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他费了很大的劲儿,借了一本“在顺川发现的一本日记”。看了两三页以后,他跟我说:“都说这本书好,我看了两三页,怎么一点儿也不懂?把我都给看腻味了。”
好的儿童文艺作品不多,这是事实。好的作品既然少,我们就更不应该放过一本。好的儿童文艺作品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好些个孩子读了张天翼著的“罗文应的故事”这本书以后,向我打听:“罗文应在哪个学校上学?怎么他犯的毛病跟我一样?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只当是说我哪!”有不少的孩子,把书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希望你自己管得住自己”牢牢地记住,常常用来检查自己、鼓励别人。这些孩子们的话,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罗文应的故事”在孩子们思想品质上的影响,已远比一个教师所做到的更深刻了。
像这样的作品,教师们应该认真负责地向学生推荐。我们不应该只是消极地限制孩子们不要读这个,不要读那个;我们应该积极地向孩子们介绍好书,用好书来代替坏书!当孩子们经常有好书读的时候,我们便用不着再担心他们花钱向书摊上租赁坏书了。
我曾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被武侠小说迷住了。他们废寝忘食地看,甚至有时上正课还偷着瞧。结果,他们在学习上掉了队,脑子里装满了离奇古怪的想法,不再安心学习,讨厌学校的制度,嫌老师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发展”,幻想着作一个“窜房越脊,飞檐走壁”式的英雄人物。当我发现这样的学生以后,我就找他们个别谈话,告诉他们看坏书的影响,并且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好的书籍。这样一来,坏书他们是不看了,可是好书他们也不看,他们说:“看武侠小说看惯了,看这个不过瘾。”的确,有些儿童文学作品确实是枯燥无味,没有优美的吸引力。“儿童文学应当是又严肃又有兴味”(西蒙诺夫),才能抓住幼小的读者。希望儿童文艺作家们能注意到这一点。不过教师们也应该仔细地研究一下,是不是真正的枯燥无味,或者是他们不习惯读这样的书籍。我碰到这样的情形,就帮助他们分析、研究书籍的内容和技巧,使他们能够了解、接受。日子长了,他们慢慢地都对进步的书籍,发生了兴趣;和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再讨厌学校了,也能安心学习了。当然,这样做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还需要细致、耐心;但这样做是值得的。
我也时刻注意报纸杂志上的书刊介绍。中国少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学生杂志社都做过这项工作,这些介绍的文字,给我选择书籍的工作,带来不少方便。但是,我不得不说,报刊杂志上对儿童文艺书籍的介绍,确实是太少了。
孩子们不大喜欢读翻译的作品,嫌外国人名不好记。他们说:“外国人的名字怎么起得那么长,一个人的名字够咱们中国三四个人使唤的。”还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跟咱们中国不对劲儿。教师们也应该向孩子们说明这些道理。像“林中生活”“在北极”“一年级小学生”“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这些书,都值得叫孩子们去阅读。这里,我想附带提一提,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中,词句艰深、生涩、冗长的现象很普遍,甚至还有语法不通的地方,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很严重;希望从事翻译儿童文艺作品的同志,能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有些教师说:“学校经费少,买不了什么书。”我觉得:正因为“学校经费少,买不了什么书”,才更应该注意选择书,要把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才合适。最近我到几个小学去参观,我发现他们的图书目录中有一部分书的内容较深,价钱也很高,不知道负责管理图书的先生为什么竟肯把极少的经费,买来一些不适于儿童阅读的书籍。像这样的书,一本的价钱,就可以买到适合孩子们看的书好几本!同时,每一个学校最好按照年级和书籍的深浅,列出一张阅读书目。特别是书籍比较少的学校,更可以这样做。这样就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读到应该看的书籍,也防止了“低年级借了看不懂,高年级没书看”的偏向。
在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书籍的过程中,我日益深切地感觉到:良好的文艺读物可以开扩孩子们的眼界,帮助教师把学生更迅速地培养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坏的书籍却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降低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指导孩子们的阅读工作,是每个教师的职责,难道是可以忽视的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