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在贫困山区唱好富民戏——记四川省广元市中区区委书记王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4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贫困山区唱好富民戏
——记四川省广元市中区区委书记王平
周福双毛朝敬
1992年7月,38岁的王平担任广元市中区(原广元县)区委书记时,面对的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落在全市后头,农民收入低下,财政极度困难。两年过去了,如今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当地干部群众称赞王平:“在贫困山区唱了一台富民的好戏。”
市中区地处川甘陕三省边境,2/3以上是山区丘陵,属四川和全国闻名的连片贫困地区。穷根在哪里?王平上任伊始,花两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区13个乡、镇、区办事处的山山水水,广泛听取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发现贫困帽子难摘的主要原因还是老观念、老思路在起作用,没有根据市场规律和当地特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王平提出在保证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集镇市场建设、农村个体经济“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这个新思路在区委“一班人”的支持下,贯彻执行了。首先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文章。1993年与1991年相比,全区农村新发展蔬菜1.5万亩、造林16万亩、水果和“三木”(杜仲、黄柏、厚朴)药材等2.7万亩,生猪出栏增长8万头,农业总产值增长14.3%,乡镇企业产值、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分别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200元,受到市领导的表扬。
1985年广元地区建市,广元县改建为市中区,市上把原县境内几乎所有国有、集体工商企业都上收为市所有。1992年王平上任区委书记时,全区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资金极度紧张,财政非常困难。王平参照省内和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计划。他和乡、镇、区办事处干部一起奔走,没有资金自筹自引,没有技术派人学,没有人才设法请。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的两年间,全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回龙河、东坝、宝轮3个工业小区,一批以冶金、煤化工、建筑建材、电子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勃然兴起,累计新创办乡镇企业1549个,乡镇企业产值由1991年的2.3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8亿多元,翻了一番多,今年1—8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增幅名列全市之冠。
两年间,王平还围绕山区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山区白朝乡“拍卖”、“租赁”荒山秃岭和残次林使农民一年人均增收150元。有人非议:“这是搞土地私有化。”租赁和购买荒山的人听了心里也害怕起来。王平带着区农业、林业部门负责人,走访了租赁、购买荒山有影响的10名拓荒者,当面鼓励说:“你们的行动利国富民,土地所有权并没有私有化,你们有的是使用权。这办法还要在全区继续推广。”消息传开,稳定了人心。两年内,全区“拍卖”、“租赁”荒山、残次林1.5万亩,新栽经济林、改造残次林2万亩,还为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引进了5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王平在农村进行的第二项改革是:改革农民户籍管理办法,鼓励、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他在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考察时发现,那些省贫困地区的一些农民到沿海、沿城市一带异地经商办企业后,很快富裕起来。他联想到本区也有“三沿”(沿宝成、普成铁路,沿108、212国道等近10条公路,沿城镇)的实际情况,和区委成员研究后,果敢地提出了山区农民到本区“三沿”地带落户、建房、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三沿”。经过一年多时间,先后从山区、区外、市外、省外引进3000多名农民到市中区“三沿”地带落户、建房、经商、办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