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童话——从“蚕宝宝”到“追寻真理者”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5
第11版(文化)
专栏:

  童话
——从“蚕宝宝”到“追寻真理者”
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祝华新
10月19日,在64岁的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作品研讨会上,女作家宗璞惊问:“现在专门写童话的作家,我都不知道还有谁了!”在许多人心目中,童话是“豆芽菜”,“壮夫所不为也”。其实,儿童文学绝不比成人文学好写。老作家管桦谈到:年初他创作一首叙事诗,本想写成儿童文学,到后来却只能作为成人文学发表,因为缺少儿童味。由此他感慨地说:“以葛翠琳同志深厚的文学功底,搞成人文学作品同样能取得成就,但她始终安于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葛翠琳的童话是诗与故事的巧妙结合,是孩子们如痴如醉的享受,但又绝不仅仅是享受。在今年出版的长篇新作《会唱歌的画像》中,主人公杏儿从前像一只“蚕宝宝”,被大人们包在用溺爱编织成的小茧子里。可她偏偏被一幅题为“追寻真理者”的画像所吸引,执意要请画像上那位满脸皱纹的老爷爷下来,而自己钻进了画框。于是,她用稚嫩的双眼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假恶丑。例如,在一座奇怪的游艺宫里,大人们都戴着各式各样的假面壳,因为一旦露出真面目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杏儿觉得大人们的这种游戏一点也不好玩。谈到这个细节,《文艺报》编审孙武臣指出:这么沉重的一个主题,竟以童话形式如此优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不能不令人敬佩。正面教育不等于回避负面的东西。过去的儿童教育让孩子一旦走出校园,就容易产生幻灭感。
《十月》杂志前主编苏予认为,她这位燕京大学的同学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看到过那么多丑恶、痛苦和不平事,却依然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美的心灵。1957年,葛翠琳被打成“右派”,下乡劳动,有20年不能为孩子们写书。“当现实非常残酷时,受伤的心可以默默地幻想,沉浸在别人无法窥探的童话世界里,寻觅美的画面。”在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中,葛翠琳这么写道,“童话使我爱这个世界。尽管人生之路坎坷艰难,我对世界充满了爱。”
(附图片)
1990年葛翠琳(中)与冰心(右)、韩素音(左)等人创办冰心儿童图书奖,图为三人在冰心书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