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赤壁究竟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5
第12版(副刊)
专栏:

  赤壁究竟何在?
李克因
赤壁何在?
船走“九曲回肠”千里荆江险段,过城陵矶,我便开始寻求。我有一些准备,知道赤壁应该在这一带。能看到哪怕是短短一道红色临江陡崖,也算满足了。但这番努力是徒劳的。广播员和老跑外的都没有向我提供任何线索;而目力所及尽是滔滔江水和绵延不断的山峦。赤壁何在?大词人苏东坡答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为古人事、眼前景所激动,更大展艺术家的才思,奋然兴起,继续吟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绝唱。
他上当了,当然是甘心上当。一个“人道是”透露了消息。他据人家的指点而权以为真。艺术家一旦昂奋起来,便自由了。受他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染的人则可能真的上当。只有看过专家的考证后,才可知东坡赤壁乃是赝品。当时他贬居鄂东黄州,此处江边有“赤鼻矶”,山势截然如壁,色赤,自可认为是火烧所致。
这史称的“黄州赤壁”既不是“赤壁之战”的真正所在,真的又在哪里?专家也早有说法。但仍不尽一致。在一本工具书里,解释《赤壁赋》时指出曹操兵败的赤壁在今武昌县西,嘉鱼东北。在释“赤壁”专条中,说即今武昌县西的赤矶山。可以认为是一解的补充。另一说则引用南朝宋时盛弘《荆州记》的话:“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更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记载,说就是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北对洪湖县的乌林矶。
蒲圻说既否定了黄州说,也推翻了嘉鱼说。而据此看来,“赤壁”并非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实际上,曹军水陆20余万众,并不可能麇集一处,舰船相接,壁垒相连,也须拉开若干里长。孙刘联军攻曹,也不可能全线出击,而是先撕个口子,扩大后破其纵深。曹操则是在某一点上遁走。孙刘的发起攻击点和曹操的引退点,便分别在南岸赤壁山和北岸乌林矶两条线上。
顺下去,曹的“败走华容道”也说得通。当年的华容县即今潜江县,恰在乌林以北。曹率残部经此西奔江陵或北返许昌,都有可能。在老地图册上可见黄州西北有个也称华容的居民点,很可能是附会黄州说所设。《三国演义》里这段故事,地点、路线都对头,内容当是罗贯中的“杜撰”。
史籍又是怎么说的呢?陈寿《三国志》在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诸人传中都记了这件大事,内容则大不一致。“战于赤壁”的意思都提到了,全票。“孙刘联军”一节,曹传中只说与刘备战,四票。“火烧战船”,曹传无载,孙传则说是曹自己烧的,只能算三票。论材料,周瑜传所记最详。少数服从多数,舍抽象而采具体,当以周传为准。周瑜奉孙权命,与程普分任左、右督,和刘备遇于赤壁。曹初战不利,全军撤江北,周瑜勒兵南岸与之相持。曹军当时虽已发生传染病,但兵多,周瑜一时也拿不出主张。这时部将黄盖建议火攻,并亲率实以柴禾油料的冲锋舰多艘,用投降名义驶向北岸,接近后点火,恰逢顺风,更助火威,从船队直烧到岸上,曹军溃。
如周传所载属实,便可说明“火烧赤壁”实是“火烧乌林”。而这段史料为周瑜传所独有,因而一提此战,总是让周郎占尽风流。
既知在此根本不可能存在传说中的被大火烧红的“壁”,为何还要寻觅?东坡凭人家一“道”立刻在黄州怀起古来,恐怕主要是为了“创作”。前年有人又考证出一个“赤壁”来,大概也是由于“创作”的原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