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忆秦牧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5
第12版(副刊)
专栏:名人风雅

  忆秦牧二三事
黄璋尊
欣闻《秦牧全集》出版,顿使缅念他的心得到抚慰。
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里想着:秦牧生前并没有说要出全集,为什么刚去世不久,海内外读者就纷纷要求为他出全集?在目前文学处于低谷、出书难的情况下,出版社为什么甘于花一大笔出版经费?而且在仅一年里便编成一次出版?人们为什么这样喜爱秦牧的书,对秦牧这般敬重呢……当我这样想着想着的时候,不禁就想到秦牧的为文和为人。
秦牧学识渊博,造诣很深,而且心灵美好,秉性淡薄。他“为人心地水般清”,为文不图名与利。我因“文革”后在广西梧州日报当副刊编辑,便一直和秦牧保持联系。作为一个大作家的文章,全国报刊都争着要,约稿索稿者很多。然而,秦牧并没有嫌弃我们地方小报读者少稿酬低,竟然有求必应地给我们写文章,前后计惠稿30多篇,其中多是美文佳作,如《中国人与吃》、《读“多伦多的一个寒冬之夜”》等,都是在我们的副刊版发表的。为此我写他一篇文章《夜莺的歌唱》,文中引用契诃夫的话:“夜莺在灌木丛的歌唱和在乔木上的歌唱一样动听。”秦牧看了谦虚地说他不是“夜莺”,说若是“夜莺”就当然不能择树而歌。
秦牧写作,主要出于使命感,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我至今还深深记得有次秦牧说他文章获奖的事。那是1988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举办散文有奖征文,秦牧恰好写了一篇《哲人的爱》作为一般投稿寄给《大地》被采用发表了。编辑寄样报附言说:文章很适合征文要求,在没有征得你的同意,我们就作为征文推出,请原谅。后来秦牧收到征文获奖证书和奖金800元。他说这是他写文章以来得到的一次最丰厚的奖励。还说他素来是不参加那些有奖征文的,大概是编辑对我的鼓励和厚爱吧!
“只有那些情操高尚的人,才能够真正赢得人们衷心的热爱和尊重。”这是秦牧为自己写的座右铭和人生准则。在他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唯一的一张照片,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生前遗嘱献给学院的骨骼制成的标本图片。秦牧对沈教授献骨骼的崇高行为,大为感动,敬慕不已,视骨骼图片为哲人,“早晚工作都瞧它”,顶礼膜拜“净化我的灵魂”。
当时我在他的书房看到这骷髅图片,我同时也看到秦牧灵魂的辉煌,肃然起敬。正是这样的一个老人、一个老作家秦牧,才能如此地赢得读者的热爱和景仰!
人们读作家的作品也读作家的为人。一个作家要使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就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