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6)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报记者蒋建科
近两年来,我国广大棉区棉铃虫连续暴发成灾,引起了上至国务院领导、下至普通棉农的高度重视。小小的棉铃虫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人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服这样的虫害?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专门为控制这些重大病虫害而建立的,这里的科技人员正夜以继日地研究、探索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农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粮食达10%、棉花达20%、蔬菜、果树达40—50%。有史以来,人类与病虫害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曾多次出现因病虫害大暴发而导致人类饥饿的悲惨局面。建国45年来,我国成功地控制了蝗灾的危害,在国际上首次搞清了粘虫的迁飞规律,并在小麦锈病、棉铃虫等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为主要研究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依托于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成的。
实验室建成3年多来,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23项,设立开放基金13项,现已取得14项中外瞩目的重大研究成果。
植物青枯病一直是危害主要经济作物的不治之症,对其病因和防治的研究属世界性难题。由何礼远、康耀卫等主持研究的项目“青枯病菌胞外蛋白输出缺失突变体及有关基因克隆”,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青枯病菌胞外蛋白缺失突变体,明确了它在青枯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这一成果为有效防治植物青枯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
黄矮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产量损失较大,迄今为止,世界主要产麦国还没有从普通小麦中发现抗性材料。由成卓敏、何小源等主持的“利用生物技术人工构建小麦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基因”研究,利用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人工构建小麦对病毒的抗性基因。这一成果开辟了我国培育抗病毒小麦新品种的新路。
由黄大昉、张杰、彭于发等主持进行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基因导入荧光假单胞菌”研究,成功地把药效短、不稳定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荧光假单胞菌,经过改良的这一新菌对小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杀灭作用显著。该成果将使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以遗传工程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新路。著名棉虫专家郭予元主持开展的“营养对棉铃虫的飞行和繁殖力的影响及棉铃虫滞育”研究,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用800头棉铃虫做飞行试验,发现每头棉铃虫一个晚上平均能飞77公里,这一重大成果对解释棉铃虫突发、暴发成灾以及预测预防和组织有效防治均有重要意义,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
我国平均每年霜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最重年份达77万平方公里。因霜害造成的农作物每年损失达30亿元。孙福在等人同中国农科院气象所合作,在国内首次立题进行“冰核活性细菌和防止农作物霜冻新技术研究”证明冰核细菌是诱发和加重植物霜冻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了我国冰核细菌种类、分布、诱发霜冻机理和防霜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方面有新发现和新进展,达国际领先水平。利用冰核细菌开展人工降雪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为我国大面积开展雪上运动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该实验室已接待了来自美、苏、日、英、法、德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近140名专家教授访问,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实验室副主任周大荣研究员在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开幕式上代表我国昆虫学工作者所做的大会学术报告获得一致好评,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谈起实验室的成就,何礼远主任谦虚地说,我们还要加倍努力,更好地为发展农业服务。(附图片)
图为何礼远研究员(左三)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试验研究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