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黛色波涛下的核“墓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黛色波涛下的核“墓地”
刘志鸿
自从半个世纪前世界上诞生核工厂以来,处理核废料就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虽然人们动足了脑筋,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安全而永久的处理方法。
长期以来,西方核工业国家一直把海洋作为弃置核废料的“墓地”。在1946—1970年间,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一些地方倾倒了10.7万桶放射性废料。1991年,世界各地核电厂排出的核废料达8万吨,是1970年的20倍,这使海洋中核“墓地”的数量增加到了50个。其中,有11个位于大西洋西北部,15个位于大西洋东北部,16个在太平洋东北部,5个位于太平洋、靠近日本列岛和新西兰的西部。
在以大西洋北部作为核“墓地”的国家中,占第一位的是英国,它倒入该区域海底的核废料约占总数的77.5%。在太平洋地区,核废料抛弃量以美国为最,该区域海底97.1%的核废料都是它倾倒的。俄罗斯当局现在承认,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前苏联各种军用或民用核设施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废料倾倒在北极海域,主要是巴伦支海、白海及卡拉海的浅水区。
客观地说,上述国家在向海洋投放核废料时,已尽可能地做了防护措施。弃置在海底的核物质大都包有外壳防止泄漏。许多核废料通常先装在特制的金属桶内,然后在桶外再加一层混凝土或沥青封闭层。弃置的核反应堆也装在由层层钢板制成的容器里。然而,由于哪怕是低度放射性的核废料,也要经过500—600年才能完成衰变;而含有钚之类高度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料,其半衰期更在25万年以上,因此如果发生地质变动、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投入海底的核废料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生泄漏的可能依然存在,而其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1980年初和1990年12月,西方核工业国家曾两次召开消除核废料国际会议,并就共同制止核废料弃置制订了某些义务性协议。但时至今日仍未有正式的官方公约问世,而在一些地方发生核泄漏、核污染、核事故的消息,报纸却时有披露。
核武器应该全面和彻底禁止和销毁。核能又确实能够造福人类。因此人类应该尽快找到一个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核技术来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