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电影市场能承受如此“大片”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19
第8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电影市场能承受如此“大片”吗?
巴山雨
在今年年初,人们对中影公司引进十部大片,即所谓“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外国影片”,还议论纷纷。然而,随着十部大片首片《亡命天涯》公映期的日益临近,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民族电影受到多大的冲击,而是中国电影市场对这些大片有多大的承受力。
《亡命天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3年出品,耗资4000多万美元,票房收入高达3.49亿美元,在1993年全球最卖座影片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仅次于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该片于1994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男配角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在片中扮演执法者的汤米·李·琼斯荣获了最佳男配角奖,该片的男主角金布尔医生的扮演者哈里森·福特曾主演过包括《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印地安那·琼斯》系列片等多部美国最叫座的商业片,还曾因在《目击者》中的出色表演而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是美国影坛的巨星。该片的导演安德鲁·戴维斯是一位拍动作片的后起之秀,特别擅长于拍摄各种无情的追捕场面。
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早就有过“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历史,据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引进过《最后一班地铁》,这部国际电影大师特吕弗的顶峰之作,虽在他的祖国创下过十项恺撒奖和票房收入两大历史纪录,但在中国却悄然无声,害得《中国青年报》不得不开展了一场“我们怎样做观众”的讨论。曾轰动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巨片《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星球大战》等,在中国也没有得到观众应有的反应。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电影市场适合于所谓的“大片”吗?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电影观众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洗礼和近年来大文化市场没有硝烟的战火考验之后,特别是在目睹了港台武打动作片狂飙般上扬,又碎片般徐徐下落的过程之后,其欣赏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像《亡命天涯》这类雅俗共赏的大片,在现在,特别是在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里,还不至于没有观众。
因此,中影公司在引进了该片后,首先考虑的不是观众能否接受,而是市场能否承受。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普遍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之间的连环债,“剪不断,理还乱”。从城市到乡镇,许多影院与电影公司之间更是矛盾重重,电影市场在一片惊慌和混乱中,一步步走向了低谷。
而中影公司在引进十部大片的操作中,采用的是与海外片商进行“票房分帐”的形式。采用这种新形式,其目的很清楚,一是为了使我国的电影观众尽早看到既有一定观赏性,又能反映当代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水平的最新影片;二是为了使我国的电影发行尽快与国际通行的方式相一致。
采用分帐方式,不仅可以省去筹措资金的麻烦,而且在时间上还可以做到与海外同步。但是,采用分帐方式,其首要条件就是市场必须规范,而目前的情况能做到这一点吗?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影公司才仅仅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郑州这六大城市中的部分影院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一轮放映。当然,按照国际惯例和发行放映双方签订的合同,在放映期间,海外片商和中方各级发行公司还将派人前往影院或买票进入影院进行监督。
如果《亡命天涯》以分帐方式发行放映取得成功,“十部大片”的第二部、第三部便会接踵而至。一些世界著名影片公司的目光,现在也正紧紧盯住中国电影市场的这次“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不关注:中国的电影市场能承受如此“大片”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