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以志愿者的名义——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活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0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志愿者的名义
——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活动纪事
本报记者卢新宁
1994年7月29日凌晨,天未放亮,薄雾笼罩着吕梁山区。山西经济管理学院“支教扫盲”服务队就要离开临县上西坡村了。为了不惊动乡亲,12名师生悄悄起床,摸黑打扫院落,整理行装。然而,当他们举着队旗跨出院门时,都惊呆了:大门外、村街旁,淳朴的乡亲们早已扶老携幼等在那里。一个个大包小裹装满了核桃、小豆、粉条,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挂着泪花,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大手颤抖着握住了大学生们的手……
就在今夏同一个时期,中国大地的许许多多地方重复着相似的情景。50万中国大中专学生,15000支义务队伍浩浩荡荡走向贫困地区、走向基层厂矿、走向抗洪救灾第一线及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志愿者”。“志愿者”的大旗在沸腾的经济热潮和混杂的尘世喧嚣中独具风姿,猎猎着响,成为今年炎炎烈夏中最突出的人文景观。
  在西方,最初的志愿者由一些社会有闲阶层组成,他们在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时间自由之后,投身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而中国,首先是那些有一定理想追求的青年站在了“志愿者”的旗下
暑假前夕,当各大专院校团委将一张张招募青年志愿者的海报贴向广告栏时,心里直打鼓:在打工热潮席卷校院,“托福”出国热经久不衰的今天,学生们会积极参加不计报酬、自愿奉献的志愿者活动吗?出乎意料的是,以“伸出你青春的手,奉献你真诚的心”、“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等为主题的海报强烈地吸引了正准备度假的学生,一时报名者云集。
白求恩医科大学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发出短短3天内,就有2500多名同学递交了志愿书;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志愿者分赴苏、皖、鲁、豫农村科技支农,5天内2000人请缨出征。那几天,团委成为全校最热闹的地方;东北大学有的学生退掉了暑假外出旅游的车票,有的将复习考研究生、外出打工的计划推迟或取消;北京师范大学从8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10个系26名同学组成赴山西支教扫盲服务队;上海从同济、中纺大、财经大学、农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9所高校的应征者中精选出100多人组成志愿者科技服务队……一时间,“青年志愿者”成为最有号召力的名字。
于是,在今夏异乎寻常的炎热中,在全国百万大中专学生的热情中,从黑龙江到深圳,从川东平原到沂蒙山区,青年志愿者高举支教扫盲、科技扶贫、为贫困地区送温暖、山区医疗、希望工程、绿化垦荒、扶贫开发、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等各类服务队的大旗,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组织下,开始了“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行动”,以“志愿者”名义写下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
  几十万志愿者南征北战,活跃在祖国各地,老百姓把最美好的称呼送给他们:“新时代的小八路”、“黑土地的播火者”、“白求恩式的志愿者”
7月中旬,当河南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20多名师生来到豫东平原上的扶沟县时,90万亩的棉田正遭受着虫害的袭击。由于天气持续高温,棉花黄枯萎病、棉蚜和其它一些往年不曾出现的病虫害大量发生蔓延,使得扶沟这个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境,农民心急如焚。7月盛夏干旱无雨,早晨的露水却大得出奇,青年志愿者们天刚蒙蒙亮便钻进棉田进行虫情调查,一蹲就是几小时,出来时人人浑身湿漉漉的,像从水里浮出来一样。那时,扶沟县棉农早晨第一件事,是通过有线广播听“学生娃”有关害虫活动的“最新动态”,而服务队员们在路边、村口定时定点贴出的虫情、用药品种、喷药时间及药量“明白纸”前,也总是人头攒动。
志愿服务队顶着酷热,在县城及各乡巡回作“农作物病虫害大会诊”,乡亲们高兴地说:“‘庄稼医院’来了,病虫害有治了。”会诊期间,闻讯的农民如潮涌来,将服务台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农民从三四十里地外赶来,拿着棉花、蔬菜、果树苗等作物的病害株, 请求给予分析诊断。他们尊敬地叫这些年轻的学生“老师”,长得老成的男同学干脆被称作“教授”。
当河南农大的志愿者们将棉铃虫防治技术这把丰收的钥匙交到扶沟农民的手中时,其他院校的志愿者用自己的学识进行着同样的努力。
在川北青川县,700多名党政和企业干部第一次比较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得益于西南财政大学“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志愿服务队深入细致的宣讲。在鲁东沂蒙老区,山东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们冒酷暑钻入山岭丛林,为蒙阴新城区规划测量土地,节约资金40多万元。东北大学赴沈阳新城子区的24人科技攻关志愿者服务队由一色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暑期半个月内就为9家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4个,被该区工业局集体聘为“兼职工程师”,并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
当不少人将“爱自己”、“个人奋斗”视为人生信条时,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公众冷漠现象屡见不鲜时,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另一种信念。人们称他们为“爱心的播种机,知识的宣传队”,而面对着我国8000万人生活在贫困地区、2800万人还未解决温饱的现状,扶贫助困成为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内容。
今年夏天,在山西贫困地区沁源县一些乡村孩子的眼里无比美丽,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支教扫盲志愿服务队的哥哥、姐姐们使这些山里娃娃有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音乐课,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第一次用树杈做成旗杆,开始每天升国旗……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背起“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们向你敬个礼”时,志愿者们的眼睛湿润了。
在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中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抗洪灾医疗服务团”出现在重灾区。他们穿过荒芜的田野、村庄的废墟,在崎岖的山道上跋涉,脚底打起了血泡,有的同学中暑昏倒,但他们相互搀扶着及时赶到义诊目的地;他们来到被洪水围困26天的马鞍村,分组撑起竹排上门义诊,临回时,又把干粮全部分给孩子们,饿着肚子爬3个多小时山路返回。
  在中华大地上,志愿者的名字会越来越多。他们在继承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在弘扬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现代文明精神
仅仅在一年前,“志愿者”对中国人而言还是个陌生的名字,而今却成为经常涌现在人们的眼前、留驻在人们心头的熟悉亲切的身影。“志愿者”是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世界各地,只要有灾害、忧患乃至战争,就会有志愿者出现。为正义、和平和他人幸福忘我奋斗的志愿者,表达了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希求互助互爱的良好心愿,是人类脱离小我的情感与行为的超越。中国过去虽未标举过“志愿者”的旗号,但从“乐善好施”的先圣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现代英雄雷锋,无数仁人早已谱写过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早有精神境界的契合。
中国青年志愿者出现在国人对中华大地公共道德和文明行为失落普遍失望之时,出现在人际关系日益冷漠、各种真情渐渐丧失之时。1993年12月,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几位硕士研究生成立“爱心社”,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渴望为他人奉献爱心。随后,全国30多所大学也先后成立“爱心社”,50多所学校筹建类似团体。同年12月19日,铁道部团组织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1994年春节,全国百万名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车站街道,义务进行铁路春运服务和社区服务。由此开始,面向社会,围绕公益活动、治理环境、抢险救灾、社区服务、社会治安以及维护青年权益等方面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义务服务活动全面展开……
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我们习惯了冷漠的胸口重重地撞击了一下,以大中专学生为中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点滴奉献如一缕春风吹化薄冰。社会风气的好转需要一定的道德支撑,需要一支队伍,需要许许多多人的投入。然而,在这个有不少人信奉“各人顾各人”的时代,这种投入与奉献是否合时宜,是否还有价值?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这样回答,当人们更多地强调自我时,也就更多地渴望温情。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动正是竞争强烈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有益补充,而更有意义的是,这种纯属志愿的奉献活动,虽没有英雄主义的宏大气魄,也无专门组织的行政命令,却因其遵循“志愿、经常、务实”的原则,而亲切、可行、朴质、长久,具有群众性。今夏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向我们诉说着这样的结论:只要持有一份爱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
在村外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山西临县上西坡村父老乡亲留恋的目光里,山西经济学院的志愿者们登上了汽车。山里娃望着“老师”们的背影泣不成声:“老师,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来教我们?”
“小弟弟小妹妹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每年都会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