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阅读
  • 0回复

戈壁边上的人造湖——红雁池蓄水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1
第2版()
专栏:

戈壁边上的人造湖——红雁池蓄水库
本报记者 邵锐
新疆省迪化东南十多华里的乌鲁木齐河东岸,出现了一座利用自然地形修凿而成的人造湖——红雁池蓄水库。这是一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蓄水库面积约五平方公里,蓄水量五千万立方公尺,能灌田十几万亩,是新疆和全西北第一个大蓄水库。
红雁池东南面围绕着连绵的山壁,西北隔着一片戈壁高地,是通往河渠的洼地,水库的高、低水闸都趁势修在这一带。池底是天然的不渗不漏的石层,这是修建水库的一个理想地区。这儿原是干涸了的古盐湖底、平常只有一股泉水积成一个小小的死水潭,咸味很浓的积水,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在反动统治时期,每年借兴修水利为名,搜刮着各族人民的金钱;从一九四三年起,拖了五、六年,只修了一道一尺多宽的砖砌水洞和一座木制水闸,这对于无雨缺粮的迪化来说,当然解决不了多大问题。
迪化市三面环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大戈壁;它和全疆都处在与海洋气候隔绝的高原地区,雨量稀少,人们只靠天山积雪融化而成的一条乌鲁木齐河引水灌田。乌鲁木齐河发源天山,河床宽阔,河水渗漏到戈壁中,过了几十里,又冒出地面,流经迪化市区。它的下流又全被大戈壁所吞没,只在迪化市区的中间一段,两岸居民靠着从石子中间流溢出来的河水,灌溉着自己很少量的田园。正因为缺少水利灌溉,这儿仅有六万亩耕地,而迪化市约十万人口所需的食粮,大部分要从南疆和伊犁等地远道运来,如何获得丰裕、便宜的粮食,这是迪化人民多少年来渴望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关心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一水利事业,先后拨小麦二千八百万斤,决定把红雁池重新修成一座大型的蓄水库。经过水利工程人员的勘察设计,在红雁池以南修一道五公里长的引水渠,经过引水渠把冬季不用的乌鲁木齐河水和夏季的一部分山洪引进蓄水库来,在红雁池以北,修一道三十公里长的和平渠,大量蓄水从渠内输送到青格达湖和迪化集体农庄一带的灌溉区。从一九五零年九月起,到今年二月底,经过两年六个月,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和各族民工费了近百万人工,终于把它修成。五月起已经开始放水,灌溉着天山北麓大戈壁边缘新开垦的大量农田。
为了照顾夏秋两季农田用水,红雁池水库工程多是在冬季进行的。在工地用毡子和席子搭成的工棚里,要生起炉火、点起汽灯、夜以继日地紧张进行。工程上所用的沙子、石块和水泥都必须用火烤才能使用。战士们冒着风雪,在那陡峻的山坡上修凿引水渠,渠道往往被冰雪淤塞,有溃溢的危险,他们马上就跳到几尺深的河水里去破冰拨雪,使渠道畅流起来;当他们跳出来的时候,衣服冻成硬壳,皮肉冻成紫色。当修水闸涵洞时,上面的土层常容易塌下来,有砸死,砸伤人的危险,这时党的支部就提出号召:“要用战斗的精神,想法撑起木架。”大家一齐热烈响应,战士杨凤岗和大家商量后,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涵洞半空中,钉好上面的木架。经过大家这样一连三昼夜的紧张努力,才把这个艰巨任务完成。
红雁池除灌溉原有六万亩农田外,现在增灌到十余万亩开垦的大片耕地,据估计最低可以增产粮食一千五百万市斤。将来还有条件争取扩大到几倍,把千百年来因缺少水利灌溉而荒芜着的荒地变成更多可以耕种的良田,那时这儿就可以成为供给迪化大量食粮的一个谷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