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去冬今春湖北兴修小型水利六万多处 使二百八十多万亩田不怕干旱,创造了克服自然灾害的有利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1
第2版()
专栏:

去冬今春湖北兴修小型水利六万多处
使二百八十多万亩田不怕干旱,创造了克服自然灾害的有利条件
湖北省去冬今春在灾区以工代赈、兴修农田水利,工作收到巨大成绩。全省共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塘、堰、小型水库)六万八千四百五十七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中型的山谷水库、拦河坝)三百三十九处,共用人工三千九百零一万八千个工作日,用土方六千九百四十六万四千五百公方,石方十二万八千八百十三公方,用赈款一千七百八十余亿元,总共受益田亩二百八十多万亩(群众自办工程未计在内)。
湖北省长江以北的地区大部是丘陵地带,水源缺乏,加上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水利失修,历年来农民不断遭受旱灾的袭击。去年夏季久旱不雨,全省有一部分地区遭受程度不同的旱灾。去年九月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拨来一千八百亿元赈款,并指定该款一定要用于兴修灾区农田水利工程,以工代赈。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当时也确定在灾区以生产救灾、以工代赈、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任务。自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湖北省水利局派出了十个工程队到灾区完成了普遍勘察测量的准备工作,制订了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计划,并确定先做小型的农田水利如塘、堰等工程,后做大、中型的如山谷水库,拦河坝等工程。在各地党委统一领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下,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均在去年十一月份和今年二月份开工,到今年五月份已全部胜利完工。
在工程开始时,各地都大力宣传了人民政府的以工代赈、生产救灾、兴修农田水利的政策,对群众加强政治教育工作。当时,不少群众还存在着:“政府修塘、群众帮忙”的不正确认识。经过宣传动员,发动群众算细账,诉灾情苦,回忆过去比比现在的政治教育,群众都明确了人民政府以工代赈、兴修水利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就踊跃参加了各项工程。
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一开始就强调要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先做好勘察设计然后开工。在各主要工程工地上,都适当地分配了技术人员。由于领导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所有工程质量基本上都很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工程,完全合乎标准质量。
为了克服无经验和技术人员缺少的困难,一开始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即提出了技术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大家向群众学习,向苏联先进经验学习,向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在小型水利方面,当工程一开始,各地都举办了短期简单的技术训练班,并采取了带徒弟的办法吸收工地邻区邻乡的干部参加工地工作,进行实地学习,这个办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在大、中型水利工程方面,为了解决技术和水文资料等困难问题,采取了技术人员、行政干部和当地有经验的老农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的办法,克服了技术干部不依靠群众,自己背着仪器满山跑找不到好场子的现象。为交流和总结技术方面的经验,在大、中型水利工程将全面展开时,湖北省人民政府曾召开了技术人员会议,专门总结了经验,批判了某些技术人员不注意向苏联先进经验学习和向群众学习的资产阶级观点,这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这次工程也提高了干部,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了十个月的水利工作锻炼,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大多数技术干部不仅学得了整个工程从勘查测量一直到施工的一套经验,而且对溢洪道、土坝断面、基础、剅管等重要工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实际经验。所有的技工也都提高了技术水平。广大的农村干部和群众也受到最实际最深刻的水利工程教育。许多农村干部对水利由一窍不通变为不仅会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兴修水利,而且也懂得了一些技术。(本报中南记者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