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一封致村民信引出的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1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一封致村民信引出的话题
驻马店市橡林乡王楼村东村民组长王华就想不通:为啥办万头猪场,不少人说是“胡球弄”;建预制板厂则骂他“穷折腾”;眼下,鞋厂要从外地高薪(聘请三个人才,又指责他“充大头”……)
本报记者李而亮
记者于11月8日来到河南驻马店市橡林乡王楼村东村民组时,只见组长王华双眉紧蹙,案上摆着昨晚熬一通宵拟就的“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
今年30出头的王华是驻马店近年来率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冒尖人物”。1990年,他所在的村民组人均收入仅300元。短短4年中,他带领干部群众乘开放大潮,艰苦创业,办起了4个企业,今年的产值超过6000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按说,王华应该舒心畅怀,问心无愧了。可现在他发愁的是,能否顺利度过眼前这一关。
事情由来是这样的:今年3月,村里与台湾合资的海王鞋业有限公司投产。在几个月的生产经营中,王华深感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创出自己的名牌,才有市场的立足之地。于是,他最近从外地高薪聘请了两个技术员和1名会计师。没想到此举在村民中“炸开了锅”,他们愤愤不平地认为:“凭啥一个人的月薪能顶俺10个月的工资?”“会计不就是下个帐吗?咱村有现成的不用,外地人能比俺多长个脑袋?”不少人指责王华拿集体的钱在外地人面前“充大头”,还有人怀疑是不是这几个人与王华有关系,变着法多捞钱。
在与记者交谈中,心里有着不尽委屈的王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最大的困难和障碍不是前面有多少沟沟坎坎,而是怎样去跨越我们自身陈旧观念和小农意识。”由此,王华引出了这几年领头发展集体经济中的酸甜苦辣。
1991年,刚挑起组里领头人担子的王华,在发展经济的规划中,决定首先从养殖业起步,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创办一个万头猪场。这个决定立时就招来一片反对声,许多群众认为,个人养猪还赔钱,集体养猪还不把钱往“窟窿”里砸?当王华公布科学养猪方案后,不少人说他是“胡球弄”。直到第一批猪出栏,群众看到了明显的效益,议论声才平息下来。
接着,办水泥预制板厂又起轩然大波。那年,一部分土地被征用,组里得到40多万元地款,群众高兴地吵着要“分红”。王华为了村经济的长远利益,根据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决定用来投资建一个预制板厂。这下像闯了大祸,不仅村民不理解,骂他“穷折腾”,家里人也不理解,他的父亲竟然一连好几天不让他进家门。王华召开多次动员会,有些群众只是一句话:“干赔了咋办?”最后,王华立下军令状:“干错了我全部赔偿,干对了大家分。”才算定了下来。如今预制板厂办得红红火火,产品供不应求,成为组里第一个骨干企业。
王华领大伙儿苦干了三年,群众收入翻了个个儿,应该是没话说了。可去年夏天决定跟台湾合资办鞋厂时,又有人说话了:“咱村组如今在周围人前人后,也算冒了个尖,该知足了,还折腾个啥?”“刚弄出点家当,稳稳当当守着过日子多好。搞合资企业,那是咱农民能干的事吗?”这次王华不再一一登门上户,苦口婆心做工作,而是领着乡亲到华西村、刘庄去参观学习,让外面的世界给大伙儿开开窍。比比人家,那种“泄气话”没人再说了。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仅用7个月时间,就把鞋厂建成投产,今年的产值可达5000万元,明年争取突破亿元大关。王楼东组人,走出了具有很有气魄的一步。
听了王华的叙说,我们不难理解他此刻心中的忧虑和烦恼,不难理解他给父老乡亲写这么一封信的目的。在信中,王华写道:“王楼东村民组的乡亲们啊,我们千万要把眼光放开一些,放远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我们面向的未来10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难以回避的挑战。商潮起伏,风浪汹涌,在我们乡镇企业面前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我们只有紧紧依靠高科技,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出自己的优质名牌产品,才能为我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挣得一方天地!”
王华立即把信发给每一个村民,两天后召开村民大会,进行一次大讨论。一个星期后,我们得到确实的消息,王楼村东村民组的干部群众,在这封充满肺腑之言的信中受到启发,毅然接受了王华的决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