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戏曲改革的弄潮儿——王红丽和小皇后豫剧团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2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曲改革的弄潮儿
——王红丽和小皇后豫剧团印象
郭汉城
五年前,豫剧优秀青年演员王红丽来北京演出时,我曾看过她主演的豫剧传统戏《秦雪梅》和新编《聊斋》故事戏《司文郎》,她在这两出大戏里分别扮演秦雪梅、胡银儿两个角色。红丽那激情澎湃的演唱,对人物维妙维肖的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她还不满22岁,小小年纪,身手不凡,如初绽花朵,使人感到喜爱!
此后几年里,王红丽作为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主演之一,先后演出了《春秋配》等几出大戏。她虚心学习,刻苦练功,勤于实践,大胆创新,舞台上认真演戏,舞台下尊师爱友,博得了观众和同行们的赞誉。
戏剧的不景气,给许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带来重重困难,王红丽所在的河南省豫剧二团也不例外。在剧团重新分解化合的过程中,红丽暂时退却了。她曾在糖烟酒交流大会上卖过盒饭,在卤菜店里出售咸水鸭。艺术人才的浪费,使关心红丽成长的师友们为之焦虑。
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王红丽带来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开扩了红丽和她的伙伴们的思路。几位“文艺人”兴办的河南豫声艺术开发公司提出筹办一个新型剧团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关心祖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香港企业家李汉文先生的全力支持。李先生看了有“豫剧小皇后”之称的王红丽主演的5个大戏的录像后,对年轻的王红丽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赞叹不已。他说,这不是戏曲百花丛中一朵艳丽的小花吗?应该让她继续放出芳香。他慷慨出资,帮助王红丽组建了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虽然是一个企业办的商业性、外向型的剧团,但他们有明确的办团宗旨,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不要国家一分钱,实行民办民营,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路子。这种做法是适应当前经济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潮流的,应该予以肯定和提倡。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提出“改革兴团”的方针和“以质量取胜,靠好戏赢人”的战略思想,按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实际情况和艺术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了演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打破了“大锅饭”给剧团带来的种种弊病,使这个新型的艺术表演团体充满活力。
“卧薪尝胆,艰苦创业”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座右铭。建团伊始,他们请来著名导演余笑予执导了大型清装故事剧《风雨行宫》、讽刺喜剧《美女涅槃记》两台大戏,王红丽扮演主角金桂和胡翠花。建团8个月来,除三夏大忙和三伏放假,半年中演出200多场,其中《风雨行宫》演出110场,《美女涅槃记》演出70场,场场客满。王红丽的精彩演唱,全体演职员的优良台风,剧目新颖的面貌和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它生动的娱乐性和审美价值,使小皇后豫剧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进行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实践,已初见成效。
为了向首都观众汇报演出,此次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作了认真准备。他们自力更生,自筹资金,一个多月前从郑州出发,途经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边演边走,辛辛苦苦,辗转来到北京。在首都的5场演出,果然不同凡响,获得了文艺界、新闻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从卖咸水鸭到创办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人小志不小,人小艺不小,她和她的伙伴不愧为戏曲改革的弄潮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