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想买不知买哪个好,买了又不放心营养保健品谁是真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2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想买不知买哪个好,买了又不放心
营养保健品
谁是真的
本报记者张锦力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王长田
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保健品王国。这个王国不仅拥有千家以上生产厂家和它们提供的至少2000种营养保健品,更有着多达几亿的渴望健康的消费者。这个王国如果出了问题,影响的将是几亿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诱人的市场
当一部分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的现状之后,花钱买健康买长寿成为新时期许多人的渴求。营养保健品不用医生开方、医院抓药,舒舒服服中就可“防病治病”,因而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正是这种社会经济和心理背景,造就了中国目前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营养保健品市场。仅以北京为例,在遍布全城的大小药店,销售额的50%以上来自营养保健品。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对35个大城市的调查表明,有30%的家庭曾以营养保健品作为高级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卫生部一项调查更令人吃惊,北京、杭州、广州等十大城市中,10岁以上少年儿童服用各类营养口服液的比例竟高达83%。
    倾斜的地基
营养保健品走向市场的第一个浪潮发生在80年代。那时,一些国营大型药厂利用手中现成的技术、设备、原料和多年来的声誉,生产出一批以人参蜂王浆、青春宝等为代表的产品,在配方、原料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都保留着药品生产的特点,因而质量和信誉较好,企业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发展。
创业者的成功,使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于是一批不依赖于药厂的专业营养保健品公司诞生了。这些公司的经营者比第一批生产厂家更倾向于把营养保健品看作一种大众化的商品,仍能把营养保健品当作一个有长远前景的事业来做,因而尚能把产品质量和自身信誉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
营养保健品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1992年以后。第一次、第二次浪潮的成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导向,许多人认为,营养保健品是一本万利的行业,出现了千军万马争上保健品的势头。开办者来自各行各业,乡镇企业、手表厂、电脑公司、食品厂、大学、科研机构、中外合资企业等等,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抱着捞一把、骗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生产经营,没有长期打算。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营养保健品市场的地基开始倾斜了。
    广告的陷阱
营养保健品作为一种制成品,人们很难从外观或口感上分辨它的质量好坏,它的作用也不是一下能体验出来的,有时候服用者的心理作用会高于它的实际效果。
第二次浪潮的专业经营者更看重产品的外部“包装”和知名度。他们不仅在广告投入上不遗余力(一年的广告费几百万、上千万元已渐成平常之事),而且开辟了一些新的宣传途径。广告、公关、促销三位一体的立体运作,以及新闻的制造,新理论的不断推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对地基已开始动摇的营养保健品行业产生了误导。当时许多厂商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营养保健品的成功关键不在质量,而在外包装。当时曾流行这样调侃:100万元资金,用99万打广告,1万买来红糖水硬说它是某某滋补营养液,也会让人相信。
这种误导促使第三次浪潮的厂商们在广告数量和形式上走得更远。花钱买专家在广告里为自己宣传产品功效、花钱雇消费者在电视里现身说法、花钱买权威机构的推荐称号,花钱请人写报告文学把发明者说成是在世华佗等等都有。有人戏言:中国营养保健品的广告中,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
放牛娃喊“狼来了”的故事告诫我们,欺骗只会使别人一次两次上当,不会永远上当。在营养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狼来了”的欺骗性宣传使许多消费者对保健品已经厌倦到一概排斥、一概怀疑的程度,结果使那些货真价实的厂家成了替罪羊。一位朋友曾幽默地说,把活蛇血倒进酒里,人们会抢着喝,可是蛇精营养液反而会遭冷落。对动植物营养成分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取,这本是人类的进步。然而,今天有些人反而崇尚原始人茹毛饮血,这不能不说是对营养保健品过分渲染夸张的莫大讽刺。
    公开的假冒
第三次浪潮初期,尽管有些厂家经营目的不纯、手段不正,但他们还知道注册商标,花钱投资办厂,花钱打广告,搞检测。这次浪潮的中期,有些人连起码的程序也不要了,干脆直接买来一些知名度较高营养保健品的包装盒,在自家库房、炕头上开始了仿制和假冒。
用煮猪食的大铁锅熬出一支支包装精美的人参蜂王浆;用池塘的水“科学配制”儿童智力营养液;用最普通的食品和中药“提炼”成生物工程的重大成果。
据了解,江苏某县的假冒制售者,用一公斤鳖可制出11万瓶价格昂贵的鳖精制品。
利润丰厚得使假冒者已经不顾一切。
生产厂家目的与手段的异化,假冒者的助纣为虐,使中国的营养保健品市场出现了一股浊流。
今年年初,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92种营养口服液进行抽检,结果:外在标示和内在质量全部合格的仅有9种,占总数的9.78%。生产这92种产品的77家企业中每年有60多亿元不合格产品投放了市场,这还不包括那些假冒制品。
难怪有些受害的消费者愤怒地说,这不是在拿我们的健康当儿戏吗?
    裁判的职责
越是混乱的竞赛,裁判的作用就越为明显和重要。当营养保健品的第三次浪潮开始出现越轨犯规的混乱之后,裁判者在干什么?
作为保健品只有获得了卫药健字号,才能在其说明中宣传医疗作用,对这类保健品的审批国家做了严格的规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市场有相当多带有卫药健字号的营养保健品呢?它们是如何轻易获得这些通行证的呢?
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一关,可为什么查出那么多不合格产品,却很少能看到这些产品的黑榜和处理结果?
善于搞欺骗性宣传的营养保健品厂家,往往利用一些权威机构和主管协会的推荐称号和评优金牌,作为自己的外包装。
科研部门和医学院所有责任承担起捍卫人民健康的职责,可是有的医学院所往往挂着几个、十几个监制招牌,他们是怎样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厂家承担起监制的神圣使命的?一些有一定专长的专家每天忙于参加各种产品鉴定会,几乎在每一份鉴定上都不忘加上“在这一领域科研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是,人们不明白,他们又是如何在匆匆的一天时间里做出这一结论的?
媒介的责任也很重要,《国家药品广告管理法》明确规定,无论食品、药品、保健品都不得在广告中宣传疗效,可是每天翻翻报纸的广告,“有效率达90%以上”、“根治”、“根除”等诱人的字眼照样赫然入目。还有那一次次由厂家提供新闻稿的新闻发布会。
如果说,某些营养保健品厂家所做欺骗性夸张性广告宣传只是一个陷阱,那么,少数裁判的纵容与参与无疑为这个陷阱罩上了一个保护网。
    都来扶一把
这两年,在我们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一种商品出现了盲从消费,急需裁判挺身而出,为消费者指点迷津之时,裁判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实事求是地讲出真话;而当消费者对一种商品产生了疑惑和迷茫,急需裁判帮助进行选择之时,有些裁判却对商品进行简单化的否定。目前营养保健品市场也出现了这个怪圈。
一位企业家不无忧虑地说:“消费者对营养保健品的辨别力已经很脆弱”。消费者不是不想买,而是想买又不知买哪些产品好,买了又不放心。用一位消费者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最想知道的不是哪些是假的,而是哪些是真的。”
人类健康需要营养保健品的滋养,而且,在中国建立形成一个保健品这么广阔的市场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现在保健品行业,最需要做的是扶优劣汰,不是把脏水同婴儿一同泼掉。而是大家都来帮那些好的营养保健品厂,只有让消费者把选票投给优秀者,假冒、伪劣者才会被淘汰,中国营养保健品才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如何做到这一点,希望广大读者献计献策。(摄影/李舸)(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