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国际主义的光辉典范——纪念白求恩同志逝世五十五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2
第11版(保健)
专栏:

  国际主义的光辉典范
——纪念白求恩同志逝世五十五周年
边齐
1940年11月12日,毛主席到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望病员,正遇医院召开白求恩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大家邀请毛主席讲话。毛主席抚摸着讲桌上的白求恩石膏像,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要向他学习。”他接着说:“你们要向白求恩大夫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他为了‘救死扶伤’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次年初来中国。1938年6月白求恩辗转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一见到聂荣臻司令员他立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此后他满腔热忱地投入了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的紧张工作。他在军区后方医院一周内就检查了500多名伤病员,连续做了4个星期的手术,使150多名伤员经过及时治疗短期内重返前线。在他的工作笔记中曾记载着:4个月做战地手术315次,行程1504里,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
1938年8月,一名连长在战斗中被子弹穿透了右大腿股骨,血流不止,当即昏倒在地。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为防止感染,一般应做截肢手术。白求恩详细查看后说:“伤得很重,需要马上手术。”苏醒过来的伤员急切地问:“锯不锯腿?”白大夫明白他的心思,轻轻地拍着他的手说:“放心吧!不会偷偷地把你的腿锯掉的,我们的责任是治好你的伤,之后送你上前线。”白求恩亲自为他做了手术,不久这名连长痊愈后如愿重新返回了前线。
白求恩对伤病员十分关心。经常深夜起来,手提马灯挨家逐户查看重伤员,为他们盖被,扶他们解大、小便。一次一名伤员在似睡非睡中隐约听到耳边有声音,睁眼看去,原来是白大夫正站在他的床前。他望着白大夫那慈祥、亲切、略带倦意的面孔,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握着白大夫那双温暖的大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有位重伤员术后想吃鸡蛋羹,白求恩闻讯后亲自到炊事班去做好端到伤员面前,又亲自一口一口喂伤员吃下,使在场的伤病员无不为之感动。
白求恩除用他卓越的医术抢救了无数伤病员外,还献出他的鲜血以挽救垂危的革命战士。一次在抢救一名重伤员时需要紧急输血,白求恩毫不迟疑伸出胳膊要求采他的血。虽经同志们劝阻,但在他的坚持下,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鲜血缓缓流入了一名普通中国士兵的躯体。三个星期之后,当这名战士要被转送后方休养时,他满怀感激之情含泪向白大夫告别,白求恩无限深情地对他说:“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战斗岗位。”
“找伤员去!别等着让他们来找你。”这是白求恩的一句名言。他的手术台总是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常常用一个典型例子说明前线救治的重要性。两名同样腹部被子弹穿透的伤员,得到了同样的外科治疗。一名活了,另一名却死了。什么原因呢?第一名在伤后8小时内及时做了手术,第二名在伤后18小时才做手术。生死之差,就在这10个小时。他深信在距离前线一二公里,最远不出八公里处的野战条件下是能够开展手术的。齐会战役时,在离前线两公里多的一个小庙里,白求恩建起了手术室(见图)。尽管身边不时有流弹或弹片飞来,小庙的外墙被炸塌了,他依然镇定自若、全神贯注地为伤员手术,坚持不肯后撤。有一次敌人从村东进来,他们刚刚结束手术由村西出去,在部队掩护之下才脱离险情。白求恩就是这样,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为适应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白求恩研究了西班牙和中国战场的经验。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一种内装手术器械和药品,并适合安放在牲口驮架上的桥形“┌┐”木箱,做好后风趣地给它取名叫“卢沟桥”。这“卢沟桥”随时从驮架上卸下打开来便可作手术台开展急救手术,如遇情况立即收拾装箱抬上驮架就可转移。
白求恩同志逝世距今已55年了,但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却永远鼓舞我们前进!(附图片)
1938年春,毛主席在陕北窑洞会见白求恩。
许荣初赵大军袁耀锷作
1939年4月齐会战役中,白求恩在距离前线两公里多的小庙里建起了手术室。吴印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