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高龄名医谈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2
第11版(保健)
专栏:

  高龄名医谈养生
迟痴
养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防治疾病健康长寿有一定效果。善于养生的老中医都较长寿。据有关医书记载,从秦汉到近代四百一十四名中医,平均年龄为七十七点五岁。高者如孙思邈一百零二岁,现代老中医施今墨、蒲辅周、王文鼎、岳美中均享寿八九十岁而终。目前,精神矍铄、身体健壮,仍在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辛勤工作的老中医也不乏其人。
为探讨其中的奥秘,我曾拜访过十多位老中医。概括起来,他们的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点。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疾病的思想。《素问》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前人在防病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静坐精神休息法,即其一端。清末大学者兼养生家俞曲园(樾)先生的“塑、锁、梳”三字养生法简便易行,即端坐不动,闭口不言,做深呼吸,以意送至丹田,下达涌泉。其理是稳定情绪,充养先天之气。散步、太极拳、气功等活动,也都有益于老人健康。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位,能提高机体免疫和消化、循环系统的功能。有道是:“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或诱发疾病。传说楚国伍子胥为替父报仇,投奔吴国,无法通过重兵把守的昭关,心急如焚,一夜之间须发皆白。这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说明精神因素的作用。凡遇事应胸怀宽广,泰然处之,切忌生气躁怒。参加有益的活动越多,无谓的烦恼就越少。
调整加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为生殖水谷之精;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和运化。”营养食物皆依赖脾胃消化吸收输送全身。脾胃功能旺盛,则身体健康。人寿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给养密切相关。古代名医扁鹊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而不愈,然后令药。”近年来由于对食疗的倡导,人们说:“鱼、肉、果、菜、葱、姜、蒜代替丸、散、膏、丹、汤。”粥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人来说,既是食物,也是养生妙品。粥能畅胃气,生津液,特别是粥油(粥的上面一层)有良好的滋补作用,也可加入红枣、山药、莲子等,更具补益调养之功。
注意因时摄养,顺应自然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老年人一般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保持阴阳协调。”衣着应“冬不极温,夏不极凉。”还需注意生活有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有时失眠,不必焦虑,可以白天补睡。
有道是“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以调刚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