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个方面军的战略展开——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个方面军的战略展开
——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毕全忠
早在50年代末,聂荣臻元帅将我国的科技战线分称几个“方面军”,高等学校是其中之一。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5—6万人,除了参与“两弹一星”的攻关,他们的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实验室中,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未产生很大影响。然而聂元帅的慧眼洞察到这个重要方面军的巨大潜力。
30多年过去了,这个“方面军”的实力大大增强,到1993年年底,全国高等学校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62.8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85.7%。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高等学校这个科技“方面军”的“态势”是:它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了战略展开,凭着它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基础性研究持续发展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性研究的一支主力军。近几年高等学校内部的改革中,通过研究机构的调整、人员分流组合,保持了一支2万多人的基础研究队伍,其中近半数是我国近十多年内培养的博士、硕士和出国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从而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他们结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广泛地开展基础研究,目前承担着近万项课题,涉及基础研究的所有学科领域。1991年以来,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总数的70%,重点项目占49%,重大项目占37%。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76%也是高等学校承担的。此外,高等学校还承担国家科委、地方政府的许多基础研究项目,承担着国家“攀登计划”40%的任务,高等学校还自设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去年,全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获得的经费总计为3亿元。可以看出,经过教育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高等学校仍然是我国基础性研究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有着学科齐全、队伍年轻的优势,因此取得许多成绩和进展。去年,高等学校仅在国内外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达1万多篇,在第六次全国自然科学奖中获奖26项,占总数的50%。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在生物、固体物理等一些学科专业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基础性研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动向,即几所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之外的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一些学科的网络式研究中心,围绕着学科的前沿课题,开展协作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研究机构参加的凝聚态物理的网络式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网络式研究中心,正在建立的有六七个。
    高技术研究进展良好
    科技攻关进度加快
高等学校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的优势,是高技术的重要生长点,在承担着国家高技术计划40%的研究任务,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近十多年来,高技术一直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已有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高等学校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特长。北京大学在电子出版系统和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实现了产业化,清华大学在核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陶瓷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也已走向产业化;国防科技大学在巨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的高技术成果。
参与科技攻关,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连续参与了三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3年承担的任务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5%。高等学校科技攻关的显著特点是敢啃“硬骨头”。这些“硬骨头”项目对经济建设意义重大,而攻克的难度往往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综合应用,这正是高等学校的长处所在。像汉文电子出版系统、低温核反应供热堆等,都是凭着高等学校基础理论雄厚、多学科交叉等优势攻克的。
“八五”期间,高等学校参与的攻关项目比以前增加了,仅由国家教委负责并实施管理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合同就达861个,合同总金额3.8亿元。由于高等学校的努力,大部分项目比原计划加快了进度,完成较好,评估结果较为满意,1/3为A级,2/3为B级。此外,高等学校还广泛参加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活动,解决了不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
    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科技产业正在崛起
高等学校每年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半数属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近年来,高等学校拓宽了成果转化的渠道,转化成效有了提高。据120所高等学校的不完全统计,已设立或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达190多个,加上其他渠道,高等学校可转化的科技成果85%以上不同程度地已向社会转让推广,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有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时,要求有大批科学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和知识密集群体的不断创新开发,而不要求大型的生产场所。这类科技成果社会上的企业难以消化吸收,于是高等学校自己就把这些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在高等学校中崛起了一批以高技术为主的科技企业。这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学校所发生的意义重大的变化。
高等学校科技产业的诞生,可追溯到1958年。但是,真正意义的科技产业是始于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校办科技企业才大量涌现,到去年底,高等学校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900多家,其中500家进入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去年产值达40多亿元。这些以高技术为主体的校办科技企业,往往瞄准国际市场的需求,知识、技术、资金密集,产品的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高,因此发展迅速,营业额每年的增幅都在45%以上。进入高技术开发区的高等学校科技企业,所创的人均利税,比开发区企业总人均利税高出60%。到目前为止,一批高等学校已形成了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科技企业。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团去年营业额已超过9亿元,而且还在以年增50%以上的速度发展。这些科技企业除了生产高技术产品之外,还向社会扩散高技术、新技术。天津大学新型反应塔填料这一重大成果,经该校科技企业向全国800多家石油化工企业扩散,先后改造和新建了1700多座化工塔设备,每年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3亿多元。高等学校很多科技企业还在不断发展,它们将成为我国效益最好的企业群。
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一支能文能武的从教授、研究员到本科生的科研队伍,一个从课堂、实验室到企业的教育环境,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它既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又扩展了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
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这个“方面军”的战略展开,标志着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等学校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对我国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