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情系雪山哨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2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情系雪山哨卡
刘永华邓高如
9月,西藏边防海拔50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一支文艺演出队踏着积雪悄然而至。
洁白的雪地上,12名士兵静静端坐。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挥舞着牧鞭跳起了《牧牛舞》。在与“暴风雪”搏斗中,“牧牛姑娘”渐渐嘴唇发紫,最后跌倒在雪地上……
这是西藏军区文工团一次演出的场景,也是他们长期坚持深入雪山哨卡的缩影。
“艰苦恶劣的环境创造出战士的坚强与勇敢,面对这样的士兵,我们哪能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他们。”谈起边防的演出生活,二级舞蹈家、副团长干希玲显得特别动情。
1988年冬,大雪封住了中印边境的肖山哨所。在战士们最需要文化生活的季节,干希玲带着11个演员冒雪去了。
两米多厚的雪切断了道路。战士们组织起开路分队,排除路上的积雪。3天3夜把路挖通,演出队才到了连队。感动之下,演员们连续演了两天节目。唱歌唱得嗓子哑了,就改演小品,跳舞跳得腿肿了,用酒揉搓一会儿继续上场。压台舞蹈《洗衣歌》一结束,姑娘们就跑到战士屋里,寻找战士的脏衣服,拿到河边洗得干干净净。战士们说:文工团洗衣服从台上洗到台下,我们守边防,也要有这种精神。
在这个文工团里,大家虽然经历各异,但几乎每个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对边防战士深深的爱。
1970年,东海以优异成绩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留本院实验乐团工作。两年后,他得知西藏军区文工团迫切需要人才,便不顾家庭和女友反对,离开上海,来到风雪边防。如今他既是词曲作家,独唱、相声、舞蹈演员,又是乐队指挥、歌剧编剧、乐器演奏的能手。20多年中,他几乎走遍西藏每一个雪山哨卡,几乎跑完了所有的边防分队,为战士送去歌声、笑声和激情。同时,创作出500首反映边防军人生活的歌曲和大量歌剧、相声、舞蹈、小品。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钟林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高级研究人员,母亲是国家干部。在学校,钟林曾被四川省评为优秀大学生。分配时,学校留他,四川的文艺团体抢着要他,但他到了西藏边防。舞蹈演员徐莎莉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坚决要求回高原,在同学中引起震动。因她是西藏军区原徐副司令员的女儿,在北京上学时,父亲调到南京任职,已举家迁回南京……
或许正如在西藏军区文工团工作了30多个春秋的干希玲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我看值得思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