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立意高远——“天年”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4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立意高远
——“天年”纪事
洪三泰
逼上悬崖
珠海。1989年暮春一个多雾的早晨。金锐起得特早,他想不到有这么多雾,这么压抑,这么朦胧。他是珠淮公司的总经理,虽刚过而立之年,却为公司的何去何从,煞费苦心,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公司生不逢时,国家的经济调整,使这个劳动密集型的化纤纺织企业陷入困境。工人工资发不出去,400多人在张口等饭吃。公司几近瘫痪。
“先吃饭吧,民以食为天!”金锐硬着头皮去借款,他不能让工人断炊。好不容易借了100万。可不能总是借呀!他想:“变变生产地点,看纺织业是否可以有一条新路。”于是决定设备远迁内地,设点于江西、湖北。4000吨设备迁徙,折腾了三个多月。
厂房空了。空荡荡的街道,空荡荡的心。
金锐和领导成员的脑子更空。往后干什么?怎么干?一连串问号锁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这班人,被逼上了悬崖。
    图新求高
“走,调查去!”金锐和刘俊用了足足40天时间跑遍广东绝大部分城镇,作市场调查。
“搞高科技产品,才能挽救化纤纺织业。”金锐说。他一下子把目标定得高高的。人们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从劳动密集型走向高科技,一步登天,简直是神话。
“公司已陷入困境,还要借巨款搞高科技,岂不是冒天大的风险吗?连一间化纤厂都搞不好,还想搞尖端科技?!”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一个信息传来:“白皮书”上载——美国太空人想用某种复合材料解决人体微循环问题,使人在太空行走,可以抗紫外线和其它有害射线。如果纺织品里添加某些元素,便能够加速人体微循环,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外国人正花巨资研究,我们不妨试试。”
金锐向上报告,有人反对,有人犹豫:“立意高,风险大,难哪!”
“你们敢这样想就好,大胆去干,我承担责任,就是冒风险,我们也下赌注。”珠光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甘少伟鼓励说。有了实力雄厚的顶头公司的支持,金锐他们感到安慰,心踏实多了。
高起点,大赌注,到底可行否?在经济特区奋斗多年的金锐、刘俊和其他科技人员以及上级领导反复琢磨,作宏观研究。他们摆了这样的事实:在澳门,在香港,在欧、美、非、亚,现代社会已进入大生产、大经济阶段,人们密切注视着如何把科学技术成果用到生产上去。信息表明:美国从殖民时代至今,企业家们就在寻找机会制订策略,发明新产品。他们都在从事“有创造力的破坏”。
如果我们重视时代的划分,那么从现在开始到2000年,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100年时间单位,也是1000年时间单位的世纪大变更的非常有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家庭、企业,甚至国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动?珠海经济特区也在变——从低层次商贸,低层次的来料加工,都是小家子气的变动,后来是房产由热变冷,一些企业倒闭了,而高科技产业却越发闪现出美丽的曙光……
几天几夜,金锐和同伴们在分析中国纺织业在入关后的命运。他们很清楚,1993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往后,唯一的选择是用高科技来推进纺织革命。
“入关在即,国内外市场一旦接轨,纺织业只有用高科技产品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大家取得了共识。
    着着在意
然而,怎么弄高科技?
他们大胆地做出了一种大策划:研制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活化健康细胞的新型纺织品——微元生化纤维。
“这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尖端项目,一个小公司能研究么?”有人又担心了。
“我们借船出海。”金锐说。
技术力量不足,他们来到上海,和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天年高科技国际企业公司”,为了抓好这项科研,周永元校长把各专业的教授请来,研究微元生化纤维的课题。同时,他们宣布,给研究这个项目的专家,每人5万元,成功生产之后,永久享有公司的分红。
专家们被震动了。曾在华盛顿搞科研的女教授周增楠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从此,周增楠日夜泡在实验室里。从1994年7月到12月180个日夜,她没休息过一天,脖子上长了个瘤整整半年,也不肯抽出半天去治疗。
天年同时创立了具有雄厚科技实力的新群体。
为了请一位香港的专家,金锐四顾香港专家寓所。40多名高级顾问,全是他们用一个“诚”字请来的。有志之士,纷纷为天年这个高远的策划而“自投罗网”。
孙守谦,这位曾在加拿大留学的国际经济、工程管理人才,走遍欧、美之后,最终选择了回国之路。许多单位都想聘他,他唯独看中“天年”。“天年人的崇高信念和大手笔策划吸引了我,”孙守谦说,“天年敢在纺织品上攻尖端科技,敢向国际化管理艺术挺进,使我看到中国纺织业的希望。”
总工程师杨启彪被称为“拚命三郎”,为开发功能泡棉,在宿舍里高温作业。他开了冰箱当作空调,依然大汗淋漓。狭窄的空间弥漫着排放出来的毒气,他不幸慢性中毒,整整三个月打青霉素。在医院刚打完吊针,又赶回试验室。每天都有一部车送他到十多公里外的医院打针治疗。妻子怀孕,他没回去;孩子出世4个多月,还见不到爸爸。这样的“拚命三郎”,在天年知多少!
人说,科研完全是失败的延续,人们应该有思想准备,99%是失败的。
天年人却偏偏去冒风险,终于获得成功。并且通过国家在1993年3月鉴定,认为此项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珠海市珠光集团又拨出70万元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这项目立即被纳入广东省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和“火炬”项目。
他们在第一步成功之后,又有新的立意:
“借鸡下蛋”,借各地的纤维厂纺织厂来生产天年系列产品,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大连、广州及新加坡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据点。通过鉴定后不到半年,“天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实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随即打向世界,参与纺织业的国际竞争。
    走出国门
1993年10月。第七届国际高科技展览会在法国南部上加龙省首府图卢兹举行。绚丽的展台上,高科技项目琳琅满目。声、光、电交集的特殊效果,使人类科技成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天年人挂起来的是床垫、坐垫、男女内衣内裤、胸罩、护膝、护腕、手套、袜子等。
“你们中国挂这些玩意儿,算啥高科技?”外国人感到奇怪,这样嘲笑我们。
有人要关闭中国展览馆。毗邻的某国无油汽车老板叫嚷要我们撤走展品。
“天年产品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绝不能撤。”金锐和刘俊坚定地说,“真金不怕火,不信试试看。”
上午,“天年”向各界发了样品,并作了讲解试验。下午,整个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加速微循环,活化细胞,消除疲劳——产品的奇异功能引起广泛的注意,整个展场轰动了。
法国电视台一位记者跑来高兴地说:“我患脚气病,天年袜子一穿就没有汗臭味了;穿这袜子采访,似乎一天到晚都不感到疲劳。”
“这是神奇高科技。东方人聪明,中国人了不起。”
法国电视台立即采访“天年”。很快,云集的顾客和记者以及科技人员,看到了逼真的电视——天年产品一接触人体,毛血管立即有节奏开放,微循环的速度也加快。他们请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暗里研究中国神奇的东西——看似普通的衣物。
法国报纸和电视台刊登和广播“魔术”般产品天年系列。全欧电视台以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时的频率播放“天年”高科技——这成了展览会的最重要的课题。
欧洲轰动了。天年的旋风席卷欧洲各国。
普通的纺织品竟因有天年元素而获神奇功效,这是外国人尚未抵达的研究领域。
10月6日至30日,新加坡掀起“天年”热。在那里举行的“九三年国际设计发明、专利技术及产品展览会”上,天年系列荣获金狮奖,有50多个外国公司要求进行技术合作。
11月16日,美国国际保健产品鉴评协会和美国国际轻工业产品展评联合会来函:天年产品获爱迪生科技发明“金鹰金杯”奖,产品进入“美国国际商贸博览会”。
1994年6月,新加坡以政府名义再次为天年产品筹办展览会。之后,金锐、刘俊又赴韩国、美国……许多国家在呼唤和等待“天年”。
    飞向明天
天年产品的远播,是健康福音的远播。
天年人是站在人类生命、青春长存的高度思考其销售立意的。因此,人们才如此狂热地追寻它。销售网络才由国内而国外,迅速扩展。
天年人把这项高科技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他们在市场的喧嚣中稳定情绪,为产品的更加神圣而努力:成果不转让,微元生化纤维原材料只在珠海总部生产,外部工厂只生产天年系列产品。并且,在国内,品牌、价格统一,产品上市前通过总部极严格的质检,切实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珠海,依然绿如翡翠。圣洁的神女捧着明珠。远远望去,蓝天碧海之间泛着神秘的色彩。这颗明珠,如果比作珠海的高科技,是最恰当的。人们还记起两年前,珠海重奖高科技的高昂号音。
这号音,在天年人的心中回响,久久不息。
他们以极其高远的立意迅速孕育了天年元素这颗明珠。
短短一年,“天年元素”已向世界辐射。
短短四个月中,天年人为和外国签订特许经营权和在国外创办天年公司,相继奔赴新加坡、香港、韩国、澳门、美国……他们策划天年的压轴戏,火速走向国际舞台。
天年的立意越来越高远了——它要从产品经营逐步到资本经营,发展跨国公司,在法、美、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成立公司,向国际化、金融化、集团化发展,尽快在境外成为上市公司。它,要领世界纺织业革命的风骚。
立意存高远!
天年,如一只雄鹰向未来更高远的境界翱翔。
这是矫健的金鹰,把健康和瑞祥撒遍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