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中国足球之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5
第11版(体育)
专栏:

  中国足球之桥
马申
在中国足球的过去与未来之间,“一九九四”或许是一座桥梁。
对于足球改革的探索者们,我们不应当苛求在历史的沉疴之下他们所受到的束缚和局限。毕竟,中国有了带上“职业色彩”的甲A联赛,足球被推向了市场,而市场这个“魔鬼”一旦被放出瓶口,就很难收拾回去。
中国足球甲A联赛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尽管这一步还是在模仿、参照、试探阶段,尽管这一步的投入相对来说耗资不菲,但若能在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国度中最终建立起“超级球市”,那么丰厚的回报所带来的“滚动效应”是不难想象的。
甲A联赛的改革受到了国人的瞩目,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商业、广告界和海外媒体的关注。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缘何唯有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能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辉?能使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如痴如醉?正是由于足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才使得它拥有了一个令其余项目难以企及的巨大市场,才使得这个市场中滚滚而来的盈利反过来又催动了足球运动的迅猛发展。足球,的确是“荣誉和金钱”的双重象征。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想有一个稳固的根基,绝不可能以一个萧条的球市作为背景和依托。中国足球苦苦奋斗了这些年,为什么屡屡受挫?毋庸讳言,在旧的体制、模式中,根本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奖励人才、组合人才。过去中国足协眼皮底下实际上只盯住一个国家队和一个国家队主教练人选,而这个长期集训、以行政命令方式随意抽调省市队精英的国家队中,主力阵容少有对抗的对手和磨练的机会,替补队员长年的“冷板凳”待遇,则更造成一种人才的浪费。当年,有识之士也曾请出辽宁队并冠之以“国家黄队”,试图以“红黄对抗”形式来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但缺少了足球市场和人才流动的根本性变革。在画地为牢的行政区域管理模式下,这一尝试不能不早早地夭折流产。甲A联赛变革的意义,或许是为中国足球找寻到了一个支撑点。中国足球浩繁的“绿茵工程”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足球“从娃娃抓起”,同样不能靠行政命令,靠中国足协和地方足协以及教育部门的一纸空文。围绕甲A联赛为中国足坛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完善足球俱乐部制的配套工程,建立足球俱乐部的人才梯队,都应该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手段逐步地加以解决。
中国足球向职业化过渡的渐进过程,虽然起步稍晚,但却有了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借鉴,无论是欧洲一些老牌俱乐部的做法,还是日本等一些新兴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尝试,都能为我们开阔思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